隨著中國在國際溫室氣體排放體系中的地位發生巨大變化,中國在此次坎昆會議上面臨的壓力將是空前的。面臨著發展經濟與改善環境的雙重壓力,如何轉變觀念,調整策略,變壓力為動力,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這將考驗中國的智慧與決心。
國際壓力重心轉向中國 坎昆之路並不平坦
    中國溫室氣體排放佔世界排放比重的快速增加,改變了中國在國際減排體系中的承壓狀況。中國在氣候變化談判中長期堅持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在坎昆會議中將面臨更多的壓力和挑戰。隨著西方國家開始執行絕對減排指標,他們也要求中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提出絕對減排時間表,遵守“可測量、可核查、可報告”的減排要求。而世界最大的歷史和每人平均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重新回到氣候變化談判機制並執行緊緊拉住中國的戰略,使國際壓力的重心轉移到中國。【詳細】
化被動為主動 推動形式靈活的氣候外交
    存在矛盾和分歧並不可怕,關鍵是盡可能通過對話和談判的外交渠道加以解決。因此,要大力推動形式靈活的氣候外交,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國際社會一起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問題。
    此外,還要以應對氣候變化為契機,廣泛提高公眾意識,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和資源積極參與,加速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認識和培養新資源,形成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切入點和新動力,進而把外在壓力轉變為內在動力,把挑戰轉化為機遇,開拓創新,強化能力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提高國家可持續發展水準。【詳細】
堅守談判立場 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國際社會的攜手合作和共同努力。但是當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圍繞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談判仍然存在巨大的分歧,核心問題是要不要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要不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公平原則,發達國家要不要繼續率先減排。雙方的矛盾焦點是減排責任分擔、資金提供和技術轉讓等問題。
    而中國在當前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將堅持四項原則,即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基本框架,嚴格遵循“巴厘路線圖”授權;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堅持統籌協調和平行推進減緩、適應、資金、技術等問題。
    作為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積極、建設性參與者,中國希望坎昆會議能夠在已有法律基礎上,通過公約和議定書工作組的法定談判機制,完成落實巴厘路線圖的談判任務,達成有法律約束力的成果。 【詳細】
不奢望大突破 力爭務實合作的實效

    如何跨越坎昆?國際社會的預期顯然不會太高。即使如此。參與談判的各締約方也需要有明確的選擇。那就是:不奢望在減排目標等關鍵問題上大的突破,尋求在快速啟動資金、透明度、減少毀林避免排放等問題上達成妥協,實現有限的務實合作。
    中國基本目的是要爭取到盡可能大的發展空間。儘管身為發展中國家,但在當前的經濟和排放格局下,中國並不希望于通過氣候談判獲得額外的排放預算空間或資金轉移,但基本的底線是不需要受到排放約束或承擔資金義務。同時,在氣候談判這樣的全球問題上,中國應保持參與和合作的態度,向全世界展示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穩固和戰略盟友的夥伴關係,換取和諧發展的外部空間。
    對於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而言,一種選擇是積極促進談判,通過儘快達成國際協議,明確發達國家的中期減排目標,使中國在較長一段時期內能夠不受強制性減排承諾的束縛,獲得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合理排放空間。 【詳細】

    部分發達國家將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和氣候變化掛鉤,強迫中國承擔超出自己能力的責任,這讓中國在短期內都將面臨“綠色壓力”。中國一方面要在氣候談判中注意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另一方面也可抓住綠色機遇,推動清潔能源技術轉讓,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均衡發展。所以對中國來説,這場坎昆博弈,挑戰與機遇並存。

中國網觀點中國出品 | 責任編輯:接家東 | 聯繫方式:010—88828225 | 電子郵件:jiejd@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