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唐華
自去年10月石破茂當選日本首相以來,日方一度表現出緩和對華關係的良好意願,讓外界對中日關係回暖充滿期待。去年11月,石破茂在與習近平主席會見時明確表示“日方無意同中方‘脫鉤斷鏈’”,還與中方一道再次確認了構建戰略互惠關係的政治共識;12月,日本新任外相岩屋毅訪華,不僅就歷史問題表示日本“不能重蹈覆轍”,要“堅持和平國家道路”,更聲稱“中國是日本永遠的鄰居,這是中日外交的根本”;今年1月,日本執政黨代表團時隔近7年訪華,雙方重啟中日執政黨交流機制,日方還帶來了首相石破茂給中國領導人的親筆信,表達其希望儘快訪華的願望。
然而好景不長,2月初,石破茂赴美會見特朗普後,日方的消極動向又給中日關係蒙上了陰影。美日聯合聲明妄稱《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於釣魚島,更對中國在南海和臺海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正義之舉橫加指責。日前,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赴菲律賓訪問,大談對菲軍事合作“對日本與地區和平的重要作用”,日媒則鼓噪日菲共用雷達數據,以監視中國軍隊動向。
日方一邊表達恢復對華溝通合作的意願,一邊又夥同他國肆意干涉中國內政,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底線紅線問題上反覆試探。這反映出日本對中日關係定位的混亂,以及發展對華關係時的投機心態,其背後有著複雜的政治經濟外交等多方面原因。
外交方面,自二戰結束以來,由於美軍的佔領和美國政府對日本政治經濟的全面控制,日本對外政策長期以來未能實現獨立自主,始終對美國亦步亦趨。在對華關係上,中美關係總體向好時,日本便加強與中方在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反之,日本便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馬前卒”。美國將中國定義為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日本便如法炮製,稱中國為“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美國在“印太”散佈“中國威脅論”,企圖構建反華聯盟,日本就隨聲附和“今日烏克蘭明日東亞”,更主動“邀請”北約將觸角伸向亞洲。
地緣政治方面,日本渴望成為影響力覆蓋東亞乃至亞洲的區域大國,將同樣謀求崛起的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因此,日本不僅積極配合美國的遏華戰略,很多時候還主動“加碼”,與美形成聯動效應。近年來,日本加大拉攏亞洲國家的力度,特別是與中國存在海上和領土爭端的菲律賓和印度等國。2023年12月,日本正式將其研製的FPS-3/MEs有源相控陣遠端空中監視雷達系統移交給菲律賓空軍,這不僅是其首次出口防衛裝備成品,邁向“正常國家”的標誌性事件,更表明日本意圖通過武裝菲律賓,為南海爭端“添油加柴”。2020年,中印加勒萬河谷衝突發生後不久,日本就聯合印度在距馬六甲海峽不遠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海域舉行海上演練,為印度撐腰的企圖昭然若揭。日本配合美國對華晶片斷供,卻計劃在印度投入鉅資建立半導體供應鏈,以壯大印度經濟實力牽制中國,並配合對華科技封鎖。
經濟方面,隨著近年來在科技研發、高端製造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在高附加值産業上對日依存度逐漸降低,兩國相關産業的競爭性有所顯現。這引起了日本某些人特別是保守派的警覺,適逢美國高舉保護主義大旗,將貿易投資問題意識形態化、泛安全化,日方也在特定領域以所謂“國家安全”為名對華實施“去風險”。而這導致中國在貿易上對日本依存度進一步降低。據《日本經濟新聞》援引日本銀行的數據統計,中國對日本的依存度已降至5%。
與此同時,日本對華依賴度卻居高不下。統計顯示,得益於中國發達的基礎設施、完備的産業鏈以及高素質技能人才,日企對中國的投資收益率高達18%,遠高於美國(8%)和歐洲、東盟(10%);日企在華分支機構佔其海外分支機構總數約四成,高居第一;被統計的4300種日本進口商品中,有1406個品類超過一半的進口額來自中國。尤其是當前,日本經濟持續低迷,疊加美國不斷挑起關稅戰,加強對華經貿投資合作更符合日方的利益。近期,一支由超過230人組成的龐大日本經濟界代表團來華訪問,尋求打造新的合作增長點。58%的在華日企也表示,2025年將增加或保持對華投資。
正是基於上述三方面的錯誤認知,日本對華政策總體趨於負面,但在現實利益面前,又不願或者説不能與中國“脫鉤斷鏈”。2024年,日本《外交藍皮書》在對華認知和政策定位上延續了之前的表述,將中國定義為“前所未有的最重大戰略挑戰”,但時隔五年又重新提出構建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便是日方這種糾結心態的真實寫照。
中方早已言明,絕不走殖民掠奪的老路,也絕不走國強必霸的歪路,而是走和平發展的人間正道。在當今世界深陷多重“赤字”困境之時,中國毅然扛起大國責任,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與各國一道實現共同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事實證明,中國的發展對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而言,是機遇而不是挑戰。
在2024年11月與習近平主席的會晤中,石破茂表態願與中國共同打造“建設性的、穩定的”日中關係。日方若真有此意,就應矯正錯誤的對華認知,真正把中方當作好鄰居、好夥伴,摒棄既想“倚美遏華”又要“親中牟利”的投機心態。唯有此,中日戰略互信才能夠真正建立起來,中日民間友好才會根深葉茂,中日關係才會真正穩下來、好起來。
編審:蔣新宇 張艷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