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寧團輝
自2022年5月澳大利亞工黨政府上臺以來,中澳關係實現了破冰回暖,兩國各層級的往來基本恢復。今年2月17日,中澳軍方在北京舉行第23次防務戰略磋商。這是自2019年以來中澳兩軍首次舉行防務戰略磋商,顯示兩國關係繼續朝著重回正軌方向發展。
然而,就在幾天前,澳大利亞國防部發表聲明稱,澳軍機在南海巡邏時遭遇中國軍機“不安全和不專業的互動”,對澳方飛機和人員構成風險。澳大利亞副總理兼國防部長馬爾斯在評論此事時,也指責中國軍機的操作是“不安全行為”。在中澳關係總體趨穩和兩軍恢復交流的情況下,為何會出現這樣“不愉快”的事件?
事實上,此次中澳兩國軍機在南海的遭遇並非孤例。2022年5月,澳大利亞國防部就指責中國軍機在南海對澳大利亞偵察巡邏機進行“危險攔截”。2023年11月,澳大利亞國防部發佈聲明,指責中國軍艦在東海附近海域與澳軍艦互動時“不安全和不專業”,並導致澳海軍潛水員受傷。2024年5月,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在中國黃海相關海域訓練期間,澳大利亞“霍巴特”號導彈驅逐艦3次派艦載直升機對中方正常訓練活動進行抵近偵察滋擾。
中澳兩國艦機在南海等海域發生的遭遇和對峙事件,實際上反映了中澳關係的另外一面,即在雙邊關係總體改善的同時,兩國在軍事安全領域仍存在較深的隔閡。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為澳大利亞的對華認知仍然存在不少謬誤。中澳關係自2017年莫裏森政府時期開始惡化,並一直持續到2022年5月澳大利亞政黨輪替。長達5年多的緊張狀態,嚴重損害了兩國之間長期積累的信任和好感。而且,在一些反華分子和媒體的渲染之下,各種抹黑和誣衊中國的論調在澳大利亞也大行其道,導致中國在澳大利亞形象嚴重受損,澳大利亞官方和民間對華負面認知迅速擴大。更為嚴重的是,在這種氛圍下,主張對華強硬的論調在澳大利亞國內成為某種政治正確,導致澳大利亞的對華認知不斷走向極端和非理性——中國不再被視為夥伴,而是威脅、對手甚至敵人。
隨著2022年阿爾巴尼斯領導的工黨政府上臺,澳大利亞的對華政策重回理性和務實基調,中澳關係也逐步回歸正軌,但澳大利亞對華負面認知積重難返。澳大利亞在軍事上仍然將中國視為潛在的威脅。阿爾巴尼斯政府不僅沒有改變莫裏森時期澳大利亞與美國達成的核潛艇建造協議,反而積極努力促進該協議順利推進。同時,阿爾巴尼斯繼續借所謂的“中國威脅”延續前任政府實施的加強軍備建設計劃。2024年4月,澳大利亞發佈的首份國防戰略報告稱,“中國為實現戰略目標採取了脅迫手段,包括強行處理領土爭端,以及不安全地攔截在國際水域和空域活動的船隻和飛機”。
其次,配合美國對華進行軍事遏制和圍堵是澳大利亞艦機頻繁出現在中國周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作為美國最忠誠的盟友之一,澳大利亞積極配合美國對華軍事部署,不斷增加國防開支以承擔更多的聯盟責任,在澳大利亞本土開放更多軍事基地供美軍使用,大力發展本國國防工業,並積極參加美國在“印太”地區舉行的各類軍事演習。澳大利亞試圖以此證明自身的戰略價值。為響應美國“以海制華”的戰略要求,澳大利亞也積極派艦艇和飛機到南海等海域為美國助陣。
最後,澳大利亞艦機頻頻出現在南海並侵犯中國主權還與其錯誤的南海政策有關。澳大利亞曾長期在南海問題上保持表面上的中立,不選邊站隊。然而,隨著近年來中澳關係的不斷惡化,澳大利亞的南海政策也日益滑向中方的對立面。更為嚴重的是,2020年7月,澳大利亞緊隨美國向聯合國提交聲明,稱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張沒有法律依據。這就徹底暴露了其在南海問題上的制華和反華立場。
中澳關係已經走過半個多世紀,貫穿其中的主線就是互利共贏。中澳合則兩利,鬥則俱傷。近年來,兩國關係中出現雜音根源在於澳方錯誤的對華認知。希望澳方堅持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及時糾正“遏華制華”錯誤理念,珍惜中澳關係來之不易的積極勢頭。(作者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