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中國網首頁 | 觀點中國
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中國網評】DeepSeek禁令:為何美國在開源時代“輸不起”?

2025-02-11 來源:中國網 作者:樂水
大字體
小字體

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新年伊始,一款由中國初創企業研發的開源人工智慧模型DeepSeek震動了全球科技界。相關測試顯示,DeepSeek的性能可媲美甚至超越美國人工智慧領軍企業OpenAI旗下的主流産品,但訓練成本只有後者的1/20。DeepSeek的橫空出世,不僅打破了美國科技巨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壟斷,其開源精神更是推動了全球人工智慧的普惠化進程。

然而,這場本應造福全人類的技術紅利,卻因某些國家的政治操弄而被蒙上陰影。隨著DeepSeek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應用排行榜上登頂,部分國家的政府和機構相繼以所謂“國家安全”或“數據隱私風險”為由,禁止在其內部設備中使用DeepSeek。美國國會部分反華議員甚至提出議案,要求中美在人工智慧領域全面“脫鉤”。此類禁令表面上打著“安全”旗號,實則是技術保護主義的産物。其不僅將政治淩駕於科技發展之上,更暴露了某些國家在人工智慧競爭中“輸不起”的焦慮。

DeepSeek之所以引起西方科技界的轟動,不僅在於其實現了高性能與低成本的完美結合,更在於其選擇了一條與OpenAI截然不同的路徑——開源。DeepSeek的開發者在公開模型代碼的同時,還通過論文詳細闡釋其技術原理。這種“技術普惠”理念極大降低了人工智慧的研發成本,打破了美國科技巨頭的技術壟斷,讓廣大發展中國家和中小企業也能分享人工智慧發展的紅利。然而,這種技術開放性恰恰觸動了美國的科技霸權神經。

美國國會眾議員拉胡德在呼籲立法禁止使用DeepSeek時直言不諱地承認,在與中國的技術競爭中,美國“輸不起”。“打不過就禁”是美國打壓中國科技進步的慣用伎倆。然而,歷史一再證明,封鎖與遏制從來不是應對技術競爭的有效手段。20世紀80年代,美國對日本半導體産業的制裁未能阻止東亞崛起為全球晶片製造業中心;近年來,美國對華為5G的圍堵反而加速了中國在6G領域的突破。如今,DeepSeek遭遇的禁令,不過是同一劇本的再度上演。但不同的是,開源模型賦予了人工智慧技術更強大的生命力——即便應用程式被禁用,其底層代碼仍可在全球開發者的手中煥發新生。

DeepSeek的崛起,標誌著全球人工智慧技術格局正從“中心化壟斷”向“多極化共用”發生深刻轉變。西方政客可以禁止在其政府設備上使用DeepSeek,卻無法阻止民間開發者基於DeepSeek的開源代碼構建新應用;西方政客可以立法限制企業合作,卻無法掐滅第三國借助中國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渴望。正如Meta首席科學家楊立坤(Yann LeCun)所言,DeepSeek的成功代表了開源人工智慧模型的勝利,它證明了開源模型能夠超越封閉壟斷。這種“禁而不止”的局面,只會讓相關國家的政府公信力受損,卻無助於實現其所謂的“數據安全”目標。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禁令的制定者在技術潮流面前將陷入進退失據的尷尬境地。就在美國反華議員提出《2025年美國人工智慧能力與中國脫鉤法案》之時,美國科技巨頭微軟、亞馬遜、英偉達卻接連宣佈已正式接入DeepSeek-R1模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前主任吳恩達表示,如果美國繼續妨礙開源,人工智慧供應鏈將由中國主導。

1969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時曾説:“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今天,當西方政客忙於在地球上劃分人工智慧疆界時,我們不禁要問:倘若連代碼都要被鎖進國境線,人類又將如何邁向星辰大海?

人工智慧應當是造福人類的工具,而不是割裂世界的利刃。中美作為世界大國和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者,有責任攜手合作,為人類擘畫更加美好的明天。如果某些國家為追求科技霸權而一味構築“小院高墻”、畫地為牢,不僅背離了技術進步的初衷,也將加劇智慧時代的全球“數字鴻溝”。

DeepSeek引發的爭議,本質上是“開源與封閉”“共用與壟斷”新舊兩種秩序碰撞的縮影。技術霸權主義者恐懼的,從來不是所謂“安全風險”,而是一個更平等、更開放的數字文明時代的到來。歷史終將證明:以鄰為壑,困住的唯有自己;擁抱合作,方能與未來同行。

編審:蔣新宇 張艷玲 蔡曉娟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 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