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中國網首頁 | 觀點中國
2025年4月10日 星期四
 

【中國網評】中國—東盟自貿區15週年:共創經濟增長新引擎

2024-12-31 來源:中國網 作者:劉佳琦
大字體
小字體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劉佳琦

2025年是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15週年,也是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的開篇之年。全球經濟逆風形勢下,中國—東盟不斷深化政治互信與務實合作,有力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攜手構建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共生的亞洲家園,為亞太和全球樹立了親誠惠容、互惠共贏的典範。

高歌猛進: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十五載

在中國與東盟領導人的戰略引領、統籌推進下,中國—東盟自貿區實現三次提質升級。

早在2002年,中國與東盟就啟動了自貿區談判,2010年正式建成涵蓋人口最多、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也是雙方與外部建立的首個自貿區,實現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零關稅。2015年,雙方達成自貿區升級協議,並於2019年全面實施,進一步開放市場。2021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紀念峰會上提出儘早啟動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建設,東盟各國領導人積極響應。2022年,3.0版升級談判正式啟動。在歷經9輪談判和百餘場工作組會議之後,中國與東盟十國領導人在2024年第27屆中國—東盟峰會期間宣佈實質性結束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談判,併發表聯合聲明。

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合作達到新高峰,東盟國家掀起訪華熱潮。中國東盟新興領域合作跑出“加速度”,雙方實現更高水準政治互信和經貿互聯互通。 

回首風雨兼程的15載春秋,自貿區建設為中國與東盟帶來巨大發展成就。在自貿區帶動下,中國連續15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連續4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從2004年的0.87萬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23年的6.41萬億元人民幣,雙方經貿關係發展勢頭強勁。近年來,中國東盟經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中國與東盟經濟總量超全球1/5,對全球經濟貢獻率超過30%,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

在自貿區帶動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紅利持續釋放,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成果豐碩。中國與東盟10個國家簽署了雙邊投資協定,與柬埔寨、寮國、越南等國簽署了産能合作文件,共同建設了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泰國中泰羅勇工業園和中馬、中印尼“兩國雙園”等産業園區,雙方産業鏈供應鏈聯結更加緊密。中老鐵路、雅萬高鐵持續發揮輻射效應,泛亞鐵路進展釋放區域合作新動能。合作成果以點連線,以雙邊輻射周邊,為區域內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踏浪前行:中國與東盟攜手推動經濟一體化發展

在全球經濟“碎片化”加劇背景下,自貿區3.0版是中國與東盟的“雙向奔赴”,體現出雙方共同致力於維護基於規則的貿易環境,渴望深化經濟一體化合作,加快疫後經濟復蘇的決心。3.0版升級成果在雙方關係發展、區域經濟增長和全球貿易合作等多個層面實現突破。

自貿區3.0版有力回應了發展訴求,推動中國與東盟實現高水準互聯互通。一是擴展新興領域合作。雙方首次達成各自經貿協定中最高水準的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章節,推進數字基礎設施“硬聯通”、電子支付系統“軟聯通”。二是推動規則標準互通。中國與東盟達成各自締約實踐中最高水準的標準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程式章節,開啟規則制定合作與標準互認。三是力促公平包容。雙方首次就競爭和消費者保護設立單獨章節,成立專門委員會,通過強化競爭立法和執法合作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伴隨自貿區建設提質升級,中國與東盟凝聚發展合力,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在自貿區合作層面,雙方積極推動生産要素在亞太地區自由流動,織細織密産供鏈網路,多維佈局提升産供鏈韌性和運作效率,激發經濟增長動能。以此為基礎,深挖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增長潛力,有效對接東盟發展需求與中國企業“出海”戰略,加大人工智慧、清潔能源、綠色金融、低碳技術等領域合作,持續提升貿易便利化水準,為中小微企業共贏發展提供平臺,推動産業升級。在區域層面,中國與東盟通過擴大市場規模,增強規模經濟、産業聚集效應;以智慧海關建設、規則標準互認制度降低貿易成本,吸引外資流入,增強國際競爭力;加固共同利益網路,促進次區域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質升級,拓寬對話溝通渠道和分歧管控空間,維護地區和平穩定。

初心彌堅: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再啟新程

中國和東盟頂住逆全球化浪潮侵襲、美西方關稅制裁壓力、地緣衝突外溢風險,有力捍衛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以互惠共贏打造合作樣板,持續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動力。

以自貿區3.0版為新起點,中國和東盟將著力鞏固政治互信,加強戰略溝通和發展規劃對接,持續釋放經貿合作空間和潛力,真正惠及區域內各國人民,構築更為堅實、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堅持做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守護者,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領航者。(作者單位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東南亞和大洋洲研究所)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 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