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近日,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對外公開表示,歐盟與中國正接近就取消對華加徵的進口電動汽車關稅達成解決方案。這是歐盟自10月底宣佈所謂“最終反補貼”決議以來的首次積極表態。這一表態顯示出中歐近兩個月來密集溝通的努力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中歐經濟高度互補,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貿易摩擦顯然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雙方只有以務實理性的態度妥善解決分歧,才能推動中歐經貿關係重回正軌。
是否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在歐盟內部一直爭議不斷。即便在“最終投票”中,仍有5國反對、12國棄權——數量遠超僅有的10國贊成票。舉足輕重的歐盟大國德國,也是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代表。德國總理朔爾茨多次呼籲歐盟明智地管理貿易風險,不要貿然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懲罰性關稅。德國眾多汽車企業也擔心會因中國採取反制措施而遭受重創。
歐盟此前之所以頂著內部壓力執意決定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其背後離不開美國的“示範效應”。今年5月,拜登政府宣佈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後,便一直鼓動歐盟步其後塵。而歐盟因烏克蘭危機對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存在依賴,所以不得不“亦步亦趨”。但特朗普的勝選讓這一“美規歐隨”的跨大西洋關係面臨空前挑戰。
與拜登政府注重修復和維護盟伴關係的外交政策不同,特朗普的執政理念以“保守主義”和“孤立主義”著稱。其在第一屆任期內就向世界各國揮舞關稅大棒。在本次競選期間,特朗普更是放言要對歐盟加徵至少10%的關稅。美國是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2023年對美出口占歐盟出口總額的19.7%,且歐盟經濟依賴出口,加徵10%的關稅,對本就黯淡的歐盟經濟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朗格在釋放對華善意的同時也提到,隨著特朗普即將重新入主白宮,歐盟“必須調整競爭政策”。
近年來,歐盟在美國遏華戰略的影響下,片面強調對華貿易“去風險”,在電動汽車、光伏、風電、鋼鐵等領域頻頻對中國商品發起反補貼調查,給中歐貿易蒙上陰影。但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如果歐盟在主動挑起對華貿易摩擦的同時再受到來自美國的關稅壓力,那麼歐盟經濟將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由此便不難理解歐盟為何突然轉變態度,希望儘快與中方達成協定。對於此刻的歐盟來説,“風險”不在於中國,而在於美國。
當地時間11月25日,特朗普宣佈上任後將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所有商品加徵25%的關稅,並對所有中國商品加徵10%的關稅。這一表態似乎意味著,美國即將打響對全世界貿易戰的“第一槍”。加拿大和墨西哥作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成員國,成為特朗普關稅大棒的第一批“受害者”。同時這也提醒我們,未來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將不會對任何所謂的盟伴網開一面——歐盟也不例外。
來自美國的關稅壓力迫使歐盟重新審視中歐貿易的重要性,中歐貿易有望回到互利共贏的軌道上來。從某種程度上看,這既是對特朗普所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的糾偏,也體現了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擋。儘管逆全球化思潮在世界範圍內抬頭,但中國始終堅持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持續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陸續擴大免簽國家範圍,成為全球化的堅定支援者和倡導者。可以肯定的是,在即將到來的“特朗普2.0”時代,中國的高水準對外開放將有力對衝美國的保護主義,為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繁榮注入更多確定性。
無論歐盟還是美國都應當明白,貿易戰沒有贏家。中國樂見歐盟重新以理性務實的態度回到談判桌,妥善解決雙方貿易分歧,但也希望歐盟的態度轉變不是“權宜之計”,而是真正放下偏見,摘下對華有色眼鏡,以平等開放的心態維護中歐關係的健康穩定。
編審:蔣新宇 張艷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