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張家棟
在俄羅斯喀山舉行金磚峰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了一次正式的雙邊會晤。這是兩國領導人五年來的首次會晤,標誌著中印兩國關係已經走出最低谷,開啟新篇章。此刻正是回顧中印關係過去十年互動,總結經驗的適當時機。
首先,在過去十年中,中印兩國都經歷了深刻的變化。兩國在經濟上同時崛起。2014年莫迪上臺時,印度GDP為2萬億美元,2024年增長到3.7萬億美元,世界排名也從第十位上升到第五位,已非常接近日本和德國。在此期間,中國GDP世界排名仍居第二位,但經濟體量和品質均有明顯提升,與美國的差距縮小。此外,兩國都在積極推進大國外交。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全球性項目,為推動全球均衡、包容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印度則轉而採用更加積極主動的多邊結盟外交,也實現了向大國外交的轉型。
其次,過去四年中印兩國的互動有成本也有收穫。2020年加勒萬河谷事件開啟了中印冷對抗,這是兩國相互適應的過程。一方面,印度逐漸正視並接受了中國作為崛起大國的身份。另一方面,雙方也逐漸採取更加務實的態度處理雙邊關係。2020年,印度曾試圖利用地理位置和所謂的“國際環境優勢”,迫使中國在邊境問題上讓步,但最終發現邊境對峙的成本高昂,且極限施壓和戰術性消耗無法實現目標。常態化、長期化共存是中印兩國在邊境地區的基本事實。
再次,中印雙方逐漸恢復對彼此關係的理性認知。2020年,兩國間曾出現一定程度的戰略誤解。中國認為印度失去了戰略自主性,可能成為一些反華集團的傀儡;而印度則認為中國的對外戰略攻擊性強,可能會壓縮自身戰略空間。經過幾年的調整,雙方都認識到對方不僅在實力上是一個世界大國,也都擁有一個世界大國所必需的決策理性。印度決策層中,一些受西方觀念影響較深的人,曾對中國有激進和極端的想像,但最終務實派還是佔據了上風,他們認識到,中國還是那個中國,儘管實力更為強大,但依然理性而溫和。同時,雙方也發現對方仍然是一個戰略自主、外交獨立的國家。中國認識到,印度與西方的戰略合作是有限度的。印度也發現中國在南亞和印度洋地區追求的是戰略平衡,而非主導地位。雙方意識到中印關係的複雜性超出單一的邊境問題,邊境爭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雙方的重點仍然是經濟發展和應對國際格局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成本高昂的邊境爭端不符合兩國利益。
此次中印領導人會晤,將是兩國關係告別過去、走向未來的一次會晤。中國和印度的自身發展以及對彼此關係的認知調整,將步入穩定期。這不僅為中印關係的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還具有深遠的國際政治意義。(作者係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編審:唐華 蔣新宇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