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李亞男
近日,以色列和伊朗緊張關係急劇升級,一場由巴以衝突外溢導致的“新中東戰爭”一觸即發。在中東局勢處在“懸崖邊緣”的危險時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應約同以色列外長卡茨通電話,力勸各方謹慎行事,避免局勢陷入惡性迴圈,並強調當務之急是立即實現加沙全面永久停火,釋放所有人質,確保人道主義救援落地。王毅指出,地區進一步生戰生亂,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
漫畫:如此心痛
這是中國推動局勢降溫、力促中東和平所作出的最新努力,也是中國在中東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的具體體現。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後,中國在多邊和雙邊國際場合一再呼籲停火止戰,支援以聯合國為主導的國際社會採取措施,防止衝突升級、減輕人道災難,並主張以“兩國方案”為基礎,全面、公正、持久地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從根本上打破衝突週期性爆發的惡性迴圈。一年來,中國已向加沙地區提供數億元人道援助和大量緊缺物資;並向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捐款300萬美元;通過中阿合作論壇發佈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聯合聲明,提出具體路徑緩解巴以爭端;邀請巴勒斯坦14個派別在北京舉行和解對話,達成解決分歧、實現團結的共識,為重啟中東和平進程奠定基礎。
面對中東地區衝突,中國始終站在和平的一邊,站在事實和真理一邊,長期致力於維護中東地區和平穩定、促進地區繁榮發展,積極踐行中國中東政策的核心原則。作為少數在中東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大國,中國堅決不扶持代理人、不搞勢力範圍、不干涉地區國家內政,尊重地區國家的主人翁地位,支援地區國家戰略自主。近年來,中國更是積極推進海灣多邊安全對話,助力搭建中東新集體安全架構,促成沙特與伊朗和解,為地區穩定注入正能量,有力駁斥了美西方對中國污衊、歪曲的言論。
中國的中東政策超越了傳統大國在該地區的政策模式。歷史上,中東因其獨特的地緣戰略價值成為大國必爭之地。冷戰時期,美蘇在中東激烈地爭奪勢力範圍。冷戰後,美國依靠美元、美軍及其盟友體系,全面、深度介入中東事務,企圖控制中東。現階段,美國調整全球戰略佈局,在中東搞戰略收縮,但又不願放棄既有優勢,遂積極佈局“後美國時代的中東”,撮合以色列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和解,通過整合盟友實現維護自身利益、制衡伊朗等目標,意圖充當“離岸平衡手”。但歷史和現實證明,劃分勢力範圍、搞陣營對抗,“拉一派打一派”,不僅不能解決地區固有的宗教和民族矛盾,反而會加深誤解和仇恨,催生更多新爭端。這一輪巴以衝突就是老問題在新條件下的集中爆發,標誌著美國中東政策的失敗。
相比之下,中國始終主張尊重中東地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和領土主權完整,支援各國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為中東跳出動蕩衝突的“歷史怪圈”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的中東政策符合地區多極化發展的歷史趨勢,契合地區各國的利益訴求。中東的多極化包括域外、域內兩個層面:一方面,隨著美國影響力的逐漸減弱,中國、俄羅斯、歐洲的影響力上升,中東國家合作選擇增加,發展多元平衡外交的空間不斷擴大,不再願意和單一大國綁定。另一方面,地區國家的實力對比也在不斷變化,沙特、伊朗、土耳其、埃及、以色列等在中東政治舞臺上勢均力敵,紛紛把政策重心從地緣政治轉向國家發展和治理,這些國家合則地區興,鬥則戰亂生。
在此背景下,中國的中東政策與“全球三大倡議”相結合,日益成為助推地區和平與發展的積極力量。全球發展倡議天然對接中東各國的願景文件和經濟規劃,推動發展問題進一步回歸地區核心議程;全球文明倡議則主張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為中東多民族、多宗教和平共處、和諧發展奠定理念基礎;全球安全倡議主張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得到地區多數國家認可,有助於構建地區安全新架構。
中國在尊重中東地區現實的基礎上,在與地區國家凝聚共識的前提下,積極推動全球三大倡議融入中東外交實踐,為消弭中東安全赤字和發展赤字提供新方案,為破解中東安全困境帶來新嘗試和新希望。這在當前中東面臨戰與和的十字路口的關鍵時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者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所副研究員)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
注:本文由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路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