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華章
10月8日至11日,第44屆和第45屆東盟峰會及系列會議在寮國首都萬象舉行,期間還將舉行東亞峰會,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等國領導每人平均出席此次峰會。10月9日晚,國務院總理李強已乘包機抵達萬象瓦岱機場。
自冷戰結束以來,東盟積極與大國在各領域展開闔作,並以“東盟+”為框架,構建起以東盟為中心的多邊合作機制。東亞峰會便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參與者包括13個區域國家(東盟10國及中國、日本、南韓)和5個域外國家(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俄羅斯、印度)。自第一屆後,歷次峰會都是在東盟領導人會議之後舉行,顯示出東盟對這一機制的高度重視。東亞峰會及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的創辦與良好運作,為推動東亞合作邁向更廣領域和更高水準作出突出貢獻。
不過,今年峰會前出現的一段有趣小插曲引發外界關注。10月5日,印尼《雅加達郵報》發表題為“我們拒絕亞洲版北約”的社論,警告日本新任首相石破茂在向東盟領導人介紹自己時應保持克制,不要兜售建立“亞洲版北約”的構想,以免自取其辱。當時距離東盟峰會開幕尚有時日,石破茂等外國領導人甚至還未抵達寮國,為何印尼媒體便急切地通過社論敲響警鐘?
此前,《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石破茂剛剛當選日本自民黨總裁,成為下一任日本首相,便急於在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網站發表文章,鼓吹建立“亞洲版北約”,與西方國家聯合“遏制中國”。他聲稱:“亞洲缺乏北約式的集體防衛體系,沒有共同防衛的義務,因此極易爆發衝突。在此背景下,建立‘亞洲版北約’對於西方盟友遏制中國至關重要。”顯然,這一帶有火藥味的好戰言論,引發了東盟國家的不安。
東盟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近年來,一些域外國家在雙邊與多邊場合頻頻向東盟兜售冷戰思維,散佈對抗言論,美國便是典型例子。自特朗普政府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以來,美國接連推出“印太戰略”“印太經濟框架”,加大對東盟的拉攏力度,企圖圍堵中國。一方面,美方反覆聲稱與東盟“共用自由、開放、繁榮、安全、聯通的印太願景”,另一方面卻頻繁對南海局勢表達“擔憂”,並宣稱反對“脅迫行為”。最近,美方更是號召東盟國家“聯合建立海上力量在南海巡航”,並表示“美國第七艦隊將為此提供支援”。
東盟國家對美方的冷戰言論表示堅決反對。印尼當選總統普拉博沃曾指出,國家之間應互相尊重彼此的安全利益,不應強加己見。他表示“中國的正當崛起應得到尊重”。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在任期間也多次發聲反對陣營對抗。他強調,“沒人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新加坡也不例外”,並指出美國應容納日益強大的中國。
石破茂的近期言論,顯然延續了美國的對華遏制思維,試圖將亞太變成大國博弈的戰場,自然會遭到東盟國家的批評。印尼主流媒體通過發表社論的方式敲打石破茂,意在提醒其不要在峰會期間散佈對抗言論,破壞東亞開放合作的正道。
東盟對域外國家一次次挑撥與煽動的冷淡回應,正是站在“理”的一方。面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世紀之問,東盟的理念與中國不謀而合。作為新興市場,東盟始終將區域發展作為優先事項,致力於推動區域安全穩定與經濟繁榮。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堅持獨立自主、開放包容,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多年來,中國通過開放促進改革、創新與合作,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並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自1996年成為東盟對話夥伴以來,中國與東盟關係不斷深化,創下了多個“第一”:中國是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域外國家,第一個明確支援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第一個與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第一個表態願意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第一個啟動自由貿易區談判。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也連續4年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
可以説,中國—東盟的互利合作,為全球愛好和平、致力於共同繁榮的國家樹立了榜樣。奉勸那些希望在“東盟+”框架下發展同東盟關係的國家,少些對抗躁動、多些合作誠意,正視東盟的發展需求,不要試圖將東盟變成新冷戰的犧牲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與東盟共用自由、開放、繁榮、安全、聯通的世界。
編審:蔣新宇 張艷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