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師冠男
近日,中美科技合作問題再度引發關注。《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以下稱《協定》)已于8月27日到期,但迄今未傳出續簽消息。有人擔心,中美關係的起伏和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的做法,將再次危及中美科技合作和全球科技發展前景。
漫畫:作繭自縛
科技合作造福中美、惠及全球
《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後簽訂的首份政府間協議。《協定》涵蓋的合作範圍從農業逐漸拓展到公共衛生、環境保護、高能物理、新興能源等多個領域,催生了中美政府、高校、企業間的諸多合作項目,促進了兩國人文交流,不斷造福中美乃至全球民眾。
美國國會一項報告指出,美國在《協定》及科技合作中獲得大量研究資源、人才紅利和經濟利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美科學家合作研究發現“孕婦補充適量葉酸對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有巨大功效”。此項成果已被全球50多個國家應用,成功防止數百萬死胎或胎兒缺陷的發生。
美國國內政治阻礙《協定》續簽
簽訂後的40年間,《協定》保持每5年一續簽的節奏。特朗普政府上臺後,美國對中國的認知和定位發生巨大變化,數次將《協議》和中國科技合作推向十字路口。
《協議》本應于2023年8月再次續簽,但續簽前兩個月,加拉格爾、巴爾等共和黨反華議員以致信美國政府、提出法案等方式,聲稱“中國利用《協定》達到軍事目的”,要求拜登政府不續簽《協定》。經協商,中美將《協定》續簽有效期縮短為6個月。經過2次艱難續簽,《協定》于2024年8月27日再次到期。而此次續簽,將在美國國內面臨更大阻力。
美國科學界一些人認為,智慧財産權、數據安全、個人隱私等問題的出現,使《協定》已經過時,中美需要圍繞許多新興、複雜的核心問題開展談判,將《協定》“全面更新”。一些美國政客甚至將地緣政治博弈和戰略競爭置於科技合作之上,以“國家安全”為名阻撓正常科技交流。2024年3月,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法案,要求“對美國國務院與中國相關的任何科技協定”展開更嚴格審查。2024年6月,“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以“評估對美國國家造成的損害”為由,要求美國商務部提供《協定》相關資訊。一些議員甚至敦促拜登“停止對美國的破壞,就讓《協定》到期”。
儘管形勢不容樂觀,但《協定》續簽或更新仍有希望。科學界的有識之士對合作仍十分看重。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網站2月發表評論《終止美中科技合作協定會是一個危險的愚蠢行為》,認為美中科技合作利大於弊。政府層面的溝通與談判也仍在進行。8月28日,美國國務院一名官員稱中美正就《協定》“進行溝通”,溝通內容包括“任何此類合作的必要護欄,加強透明度和科學數據互惠的規定”。
中美科技合作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從《協定》和科技合作本身看,中美科技合作責任重大、前景廣闊。當前,不論是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還是全球變暖、核擴散、新型毒品等跨國威脅,都需要大量國際合作,需要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的共同參與。
從中美關係看,《協定》的未來不僅關乎中美科技合作的領域、透明度、法律保障等問題,也有巨大象徵意義,是觀察中美關係走勢的重要窗口。在美國大選日臨近、地區熱點問題延宕、中美關係風險積聚之際,科技合作或許能為雙邊關係和地緣政治環境增添穩定能量。
近年來,美國一些人信奉“科技閉關鎖國”,接連出臺限制措施在科技領域打壓中國。這既高估了美國自身能力,也低估了中國邁向科技強國的決心。不論是“兩彈一星”、載人航太,還是北斗導航、晶片攻堅,都證明了中國科技創新的決心和能力。全球一體化大勢不可阻擋,科技創新共建共用的大勢不可阻擋。若執意構築“小院高墻”,結果只能是“坐井觀天”。希望美國以更開放的心態,與中國共同維護和促進科技合作生態,共同創造科技合作未來。(作者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
注:本文由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路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