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近日,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坎貝爾在一次公開場合中聲稱,出於國家安全考慮,美國應該歡迎更多中國留學生來美學習人文和社會科學,而不是粒子物理等自然科學技術。坎貝爾曾在白宮長期主管亞太事務,並一貫主張中美關係的本質是“競爭”。他還曾在《外交雜誌》上撰文表示,美國應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進行封鎖,以維持自身競爭優勢。透過此番“拒絕中國理工留學生”的言論可見,某些美國政客將中美關係片面理解為零和博弈,甚至不惜以“脫鉤”為代價來遏制中國的發展。
漫畫:美海關迷宮
但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兩國在經貿、科技、人文等領域形成的高度融合局面又豈是一句簡單的“競爭”就能抹殺?尤其是在科技人才的教育領域,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赴美深造後逐漸成長為美國科學界的中流砥柱。如果美國政府真的拒絕中國理工留學生,那麼最先傷害的是美國自身的科技根基。
在美國的科技史上並不缺少華裔科學家的名字。參與曼哈頓計劃並被譽為“東方居裏夫人”的吳健雄、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和李政道、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等都是美國科學界的領軍人物,而且也都曾經是赴美求學的中國留學生。在改革開放之後,赴美深造的中國留學生數量逐年增多,不僅為美國高校帶來了可觀的學費收入,而且有效彌補了美國本土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生源不足的短板。曾有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儘管在STEM的基礎教育領域長期投入不足,但仍能夠保持科技領先優勢,其秘訣在於吸引了世界上大量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移民美國。而在過去20多年間,中國成為了美國在STEM領域的最大生源國。
截至2022年,在美的中國留學生總數接近29萬,是美國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而其中40%的中國留學生選擇STEM專業。在2020年美國高校授予的34000個科學/工程學博士學位中,17%被授予中國留學生——是排名第二的印度留學生的3倍。而且據統計,其中90%的中國籍博士生在畢業後會選擇留美工作至少5年。可以説,中國人才已經成為推動美國科技進步的重要動力。
特別是在近年來發展日新月異的人工智慧領域,華裔科學家的貢獻更是有目共睹。美國保爾森智庫下屬的麥克羅波洛智庫(MacroPolo)發佈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美國頂尖人工智慧研究人員中,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佔38%,美國人佔37%。麥克羅波洛智庫在調查中還發現,在GPT-4的核心研發人員中,有32名是曾在中國接受本科教育的華裔科學家——佔據總數的近1/5。該智庫的分析師馬特·西恩(Matt Sheehan)説:“他們都是中國最聰明的人才,他們為美國的研究實驗室工作,在美國教書,幫助成立美國的公司。如果美國不再歡迎這些頂尖研究人員,美國將喪失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地位。”
儘管華裔科學家為美國科技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多年來卻不斷遭受美國政府的懷疑和打壓,甚至被無端指控為“學術間諜”。從1999年的李文和案到2021年的陳剛案,美國政府屢屢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調查、指控華裔科學家,但這些案子往往又因證據不足而不了了之。2018年,特朗普政府以“打擊經濟間諜、保護智慧財産權”為由啟動“中國行動計劃”(Chinese Initiative),將美國政府對華裔科學家的騷擾和迫害推向高潮。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實施“中國行動計劃”的3年多時間裏,共有約150名華裔學者遭到政府調查,其中24名受到刑事指控,還有更多的人被秘密調查。雖然該計劃已于2022年被暫停,但其寒蟬效應仍在:72%的受訪華裔科學家感覺美國不再安全,61%的受訪者表示正在考慮離開美國。
有跡象顯示,在2018-2021年間,離開美國的華裔科學家正在逐年增多。而且,伴隨著美國政府頻繁無端滋擾、盤查、遣返中國留學生,赴美學習STEM的中國留學生數量在2022年較2019年減少了超過1萬人。與此同時,中國留學生將目光更多投向了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英國等其他國家。而這些國家也敞開大門歡迎世界各地的高技術人才。例如英國就特別發放了“全球傑出人才”和“高潛力人才”簽證,分別允許來自頂尖大學的學者在英國工作2-3年和1-5年。
中國人才的流失對美國科技界來説無異於自毀長城。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前主任丹尼爾·墨菲(Daniel Murphy)曾憂心忡忡地表示:“華盛頓對中國影響力的過度擔憂正在威脅到美國吸引頂尖人才的能力,正是這種能力使美國在科學和高等教育領域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在中美建交的40多年曆史中,中國留學生為促進兩國的友好交往發揮過重要的紐帶作用。美國前總統卡特曾回憶道,1978年鄧小平詢問卡特能否接受5000名中國學生赴美留學,而他則爽快回答説,請送10萬人來美國。正是當年中美領導人的遠見卓識為兩國關係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寶貴的民意基礎。而今坎貝爾等美國政客為了實現遏華目的,卻主張拒絕中國理工留學生赴美深造。這無疑是企圖切斷中美之間的科技人文交流渠道,推動兩國在科技領域全面“脫鉤”。此番言論既暴露了其目光之短淺與心胸之狹隘,也損害了美國全球科技領導地位的根基。
編審:蔣新宇 張艷玲 蔡曉娟
注:本文由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路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