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中國網首頁 | 觀點中國
 
 

【中國網評】不會因“見頂論”而見頂,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來源:中國網    2024-04-05    作者:魯東紅
大字體
小字體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魯東紅  

近年來,一些西方政客和機構屢屢提出“中國經濟見頂論”,大肆唱空中國,為其自身經濟困境尋求安慰。雖然這種有違邏輯、常識和事實的觀點屢屢被證偽,但是其在國際輿論場上唱衰中國發展前景的企圖始終沒有停止。

面對各種論調,中國的態度一直是泰然處之,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正如習近平主席日前在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時強調的,中國的發展歷經各種困難挑戰才走到今天,過去沒有因為“中國崩潰論”而崩潰,現在也不會因為“中國見頂論”而見頂,並直言“中國發展前景是光明的,我們有這個底氣和信心”。

亂雲飛渡中,中國的底氣何來?

首先,經濟持續向好的趨勢並未改變。2023年,中國GDP超過126萬億元,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為3.9萬元。與2014年的63.6萬億元和20167元相比,這兩個數字均翻了近一番。經濟增速為5.2%,明顯快於美國的2.5%、歐元區的0.5%和日本的1.9%。整體而言,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30%,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就算這些數據已經很明顯地證明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但仍有一些分析人士預測,“中國的經濟總量永遠不會超過美國”,理由是中國的GDP與美國的差距在過去幾年有所擴大。但這種擴大可歸因于多種因素,主要是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以及美元高通脹所致。

此外,從經濟活力來看,從去年的“五一”“十一”到今年的春節,中國國貨在市場上煥發出新的活力,各地文旅産業持續發展,各種新的消費場景、業態、模式和體驗不斷涌現。無論是“進淄趕烤”“爾濱滑雪”登上熱搜榜首,還是國産手機供不應求;無論是長沙夜經濟的繁榮,還是天水麻辣燙、洛陽漢服等熱門話題走紅,都展示了中國經濟持續復蘇、消費不斷增長的生動畫面。這些內生動能將為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更強勁的動力引擎。

第二,新興産業為中國經濟持續注入新動能。在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國“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出口表現亮眼。2023年,“新三樣”産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增長29.9%,其中,每出口3輛汽車就有1輛是電動載人汽車,全年出口177.3萬輛,增長67.1%。

光伏方面,中國光伏組件産量已連續16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産量産能的全球佔比均達80%以上。鋰電池方面,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企業中,中國企業佔據6席,市場份額達到63.5%。尤其是技術方面,中國申請的動力電池專利佔據全球的74%,已成為驅動電機最大的生産國。

這些成績的背後,反映了中國産業結構升級,産業鏈向價值鏈高端躍進的事實。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高附加值的機電産品出口占出口總值的58.6%。而佔據價值鏈高端往往意味著,經濟增長擁有更長久的動能加持。

第三,外資並未“逃離”,而是加碼佈局中國高技術産業。部分外媒大肆宣揚外資正“逃離”中國,但事實並非如此。2023年,中國吸引外資仍然高達1.13萬億元,規模仍處歷史第三高水準。與此同時,外媒還忽略了結構性的調整。2023年,中國勞動密集型産業實際利用外資下降了8%,而高技術産業引資4233.4億元,佔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比重為37.3%,較2022年全年提升1.2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6.5%,這恰恰説明,外資仍然看好中國。可以説,任何一家有遠見的跨國企業,都不會錯失在中國發展的大好商機。

究其根本,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來自擴大開放帶來的機遇。從市場機遇看,中國擁有14億多的人口規模、超過4億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市場規模和成長潛力將不斷釋放;從産業機遇看,中國工業體系和産業配套完整,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高端製造、節能環保、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蓬勃興起,産業配套能力將進一步增強。這些都是外資離不開中國的原因。

此外,西方媒體還忽視了“中國2023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3766家,增幅高達40%”這一事實。儘管來自美國的投資有所減少,但來自其他發達經濟體的投資卻在激增。2023年,法國對華投資同比增速達84.1%,英國次之為81.0%,荷蘭、瑞士、澳大利亞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31.5%、21.4%、17.1%。

總之,中國仍是全球最佳投資沃土。隨著一系列穩外資舉措的實施和效果逐漸顯現,中國大市場的吸引力將進一步彰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中國,必將吸引更多跨國企業來華投資興業,共用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

最後,中國自立自強,“科技脫鉤”只會激發自主創新潛力。近年來,在科技領域,美國推行“選擇性脫鉤”的“小院高墻”戰略,企圖把中國産業鎖死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外貿領域,美歐提出了“友岸外包”“去風險”,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産業鏈國際分工體系的形成,意味著任何國家或地區的産業鏈供應鏈都無法獨立存在。儘管美國減少了來自中國的直接進口,但經由産業鏈在越南、墨西哥等第三國的再分配,中美的“間接供應鏈”聯繫依然完好,甚至有所加強。

此外,美國的“脫鉤斷鏈”還刺激中國加快自主創新步伐。2018年,《科技日報》梳理了制約中國工業發展的35項“卡脖子”技術,包括晶片、作業系統、觸覺感測器、真空蒸鍍機、醫學影像設備元器件等,涉及多個領域。六年後的今天,經逐項檢索公開資料,對比權威資訊發現,目前,中國至少已經攻破了21項關鍵技術。可以説,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正不斷加快佈局。

除此之外,2023年,中國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一批標誌性國産高端裝備接連取得突破:首艘國産大型郵輪完成試航;特高壓輸變電裝備超百萬伏特;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成功並網發電等。目前,中國在航空衛星、軌道交通、海洋工程、智慧製造等領域的部分高端裝備,已在全球具備明顯優勢。

總而言之,改革開放46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在摸索中前進,堅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原則,助推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接下來,中國的改革不會停頓,開放不會止步,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將向世界表明,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 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