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中國網首頁 | 觀點中國
 
 

【中國網評】“兩會”時刻:講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中國故事

來源:中國網    2024-03-14    作者:樂水
大字體
小字體

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2024年全國兩會在陽春三月的北京勝利閉幕。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圓滿完成各項議程。5000余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齊聚一堂、共商國是,圍繞綠色低碳經濟、鄉村振興、教育醫療養老等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積極建言獻策。本屆全國人大會議共收到代表提出的議案298件,建議、批評和意見7000余件;本屆全國政協會議共收到委員及集體提案5898件,立案5006件。一年一度的“兩會”讓中國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融入國家發展頂層設計。這是對中國民主實踐的真實記錄,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寫照。

在中國的歷史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它貫穿于選舉、協商、決策、監督等民主制度的“全鏈條”,全面覆蓋了中國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制度則以其廣泛的代表性與充分的平等性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載體。在本屆全國人大代表中,一線工人、農民代表佔比達16.69%;在全國政協委員中,非中共委員佔比達60.8%。更多來自基層的一線産業工人、鄉村教師、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聲音進入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他們將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意見和建議梳理成議案提案,打通“江湖之遠”與“廟堂之高”,利用“兩會”的制度化平臺讓各界群眾關心的問題得到公共的關注、討論和解決。

據悉,2023年國務院共承辦全國兩會期間提出的人大代表建議7955件、政協提案4525件,並已全部按時辦結且答覆代表。國務院各部門共採納其中意見建議近4700條,出臺相關政策措施2000余項。讓每一條議案提案“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是對“兩會”精神的最好貫徹,也是中國協商民主理念的最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政策協調難度大。而“兩會”則為不同的聲音和意見提供了充分表達和相互交流的機會。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優勢所在,也是協商民主的題中之義。

協商民主是中國特有的政治文化。它保障了人民通過民主協商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權利,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如全國人大在立法、審議各項報告、選舉新一屆國家機構組成人員之前,總是先進行充分協商,再進行表決;政府在決策前也會先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進行協商討論,再出臺政策;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政府還會繼續通過協商獲取政策反饋資訊,以提高社會治理能力。

尤其是在國家作出重大決策前,廣泛協商都是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例如,2018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就是協商民主的一次生動實踐。2017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通知,請各黨外人士對修改憲法部分內容提出意見。隨後,各地區各部門收集意見2639條,由憲法修改小組在此基礎上形成中央修憲建議草案稿。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再次發出通知,就該草案徵求各界意見,後收到反饋書面報告118份,修改意見230條。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當面聽取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廣泛而充分的協商既讓憲法修正案爭取到了各界的認同,也助其不斷調整日臻完善,為最終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獲得通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此可見,協商民主旨在保證人民群眾能夠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擁有持續參政議政的權利。它著眼于讓持有不同意見者相互尊重和理解,努力形成共識以推動政策的出臺和落實,從而避免了西方民主那種人民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後就休眠的弊端。今天的西方民主制度正愈益蛻變為“精英民主”。不僅競選過程耗資之巨令普通人望塵莫及,而且人民也無法真正參與到政府的決策當中——一旦政客勝選上臺,人民就失去了影響其政策的有效手段。以至於“選舉”變成了“選主”。正如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所言:“那些認為普選權能夠保證人們作出最佳選擇的人,完全是在幻想。”事實上,民主的本質不僅僅是投票。民主更核心的價值在於促使人民去交流和討論,以實現相互的理解,進而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協商民主實現了對於西方民主的超越。

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和追求,是現代政治文明進步的標誌。但民主不是裝飾品,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號,而是應實實在在地體現於人民群眾的日常政治生活之中。長期以來,西方的政客和媒體戴著有色眼鏡對中國的政治制度説三道四。但一個國家民主不民主,這個國家的人民最有發言權。從中國的歷史實踐中發展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吸收借鑒了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正在煥發出勃勃生機。在“兩會”這個一年一度的重要時刻,中國得以更加真切地向世界講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精彩故事,為其他國家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之路提供借鑒、貢獻智慧。

編審:蔣新宇 張艷玲 蔡曉娟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 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