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徐立凡
世界經濟論壇2024年年會近日在瑞士達沃斯閉幕。本屆年會聚焦“什麼是全球經濟的主要風險”這一核心議題。地緣衝突加劇、世界經濟體系碎片化、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選等都被列為風險因素。不出所料的是,也有人在年會上炒作所謂的中國“風險論”。
1月14日,在瑞士達沃斯,人們走過世界經濟論壇標識。新華社記者 連漪 攝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歐盟十分重視與中國的經貿關係,“脫鉤”既不合理也不現實,但歐盟認為,在特定領域的“去風險”仍有必要。一年前,也是在達沃斯論壇上,馮德萊恩首次針對中國提出所謂“去風險而非脫鉤”概念,此後這一概念迅速被美國認可並成為七國集團的共識,進而上升為西方國家定位與中國經貿關係的最新框架性政策。
對中國“去風險而非脫鉤”在西方話語體系裏已風行一年,其實質內涵是什麼?世界經濟的主要風險源到底在哪?又應該如何去除?這些的確值得認真梳理,以端本正源。
“去風險”本質是“去中國化”,是遏制中國的戰略工具
在“去風險而非脫鉤”的説法提出前,帶有對抗性的對華經濟戰略曾有兩個:
一是日本在2005年提出的“中國+1”,即由日本政府引導,把在中國的日本企業疏導到其他國家,以消除因中日關係緊張引發的風險。“中國+1”後來又發展出“中國+2” “中國+3”。另一個則是以美國特朗普政府發動的“關稅戰”為標誌,而一度甚囂塵上的“脫鉤論”,“脫鉤論”在2019年8月由特朗普首次提出。然而,事實證明,“中國+1”和“脫鉤論”均告失敗。在這一背景下,去年出現了“去風險而非脫鉤”的新提法。
“去風險而非脫鉤”貌似降低了對抗強度,但只是話術的調整。一方面,該説法並未修正“脫鉤”的措施,仍延續了種種“脫鉤”手段。以針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為例,拜登政府並未取消特朗普時期的關稅戰措施。據統計,迄今為止,中國對美出口商品中,被加徵關稅的商品佔比仍高達66.4%,稅負水準達19.3%,遠超關稅戰前的3.8%。
另一方面,“去風險而非脫鉤”實際上還提升了對抗精度。美國對上千家中國企業和高校等實體“定點制裁”,在半導體、新能源、人工智慧等産業對華展開産業競爭,組建“印太經濟框架”、晶片四方聯盟、通過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建立排華供應鏈等措施都表明,所謂的“去風險而非脫鉤”概念並不溫和,且正走向具象化,成為遏制中國發展的新戰略工具。這一概念雖最初由馮德萊恩提出,但很快美國就成為主要的代言人和操盤手。
去除冷戰思維才是真正“去風險”
美國及其部分盟友為何極力推動“去風險”?一定程度上講,這是美國陷入“霸權焦慮”的應激反應,美國掉進了“薩繆爾森陷阱”。所謂“薩繆爾森陷阱”,是指如果中國在相對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取得技術進步,則對美國有利,美國應該支援;而如果中國在美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産業上,特別是在相對高端的産業上取得技術進步,那美國就會受到損害,美國必須遏制。現實是,中國在高端産業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加之龐大的經濟規模,引發了美國的不適。
這其中的底層邏輯,實則是美國仍抱有冷戰勝利的慣性優越思維,並認為冷戰時期針對當時的蘇聯取勝的所有手段仍有效可行、無所不能。這種冷戰思維被“霸權焦慮”和極化政治進一步放大後,成為針對中國的一系列戰略措施的主導思維,也就是在經貿、關鍵産業領域甚至安全領域,必須“去中國化”。
但今天的中國不是往日的蘇聯。今天中國是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常年保持在30%左右。可以説,所謂“去風險”不僅是“去中國化”,一定程度上也是“去全球化”。
不少人已經看到了這種危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總裁吉塔•戈皮納特在世界經濟論壇接受中國媒體專訪時警告,如果世界進一步分裂,或將導致全球GDP損失7%,這大概是很保守的判斷。IMF首席經濟學家古蘭沙此前也表示,“去風險”將使全球經濟割裂為各行其是的集團。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1400多位全球風險專家、決策者和行業領導者,對世界的短期展望以負面為主,預計長期還將進一步惡化。有30%的人預測,未來十年將形成多極或分裂的秩序,中型和大型強國之間將開展競爭,制定並執行新的規則和規範。
因此,真正應該去除的是以“霸權焦慮”和冷戰思維為特點的“美國風險”,不合作、不發展、不團結的風險,才是今天全球面臨的真正風險。
“去風險”難以撼動中國經濟份量
當然,從“中國+1”到“脫鉤論”,再到“去風險而非脫鉤”,這一連串的對華戰略,確實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貿易格局。
部分貿易被“重新分配”到第三方。從2022年開始,中國從美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降到了第四大貿易夥伴。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美國與墨西哥、歐盟、越南、印度、馬來西亞的雙邊貿易額大幅增長。
受美國大幅收緊外資審查影響,在關鍵領域的中國對美投資基本消失,部分中國頭部企業被迫進行市場分割。這些變化似乎顯示了針對中國的“去風險”的“成績”。 但更應看到,這些“成績”也激發了中國強化相關産業自主性的緊迫感。
美國設定的針對中國的“去風險”目標,是對與美國國家安全直接相關的特定技術和研究領域(即“小院”)劃定戰略邊界(即“高墻”)。但半導體領域的相關研究顯示,到今年底,中國將建立32座大型晶圓廠,且全部專注于成熟製程(28nm及以上),到2027年,中國成熟製程産能佔比將佔全球的33%。而在新能源領域,中國已展現領跑姿態。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522.1萬輛,同比增長57.4%,首次躍升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車是主力軍。2023年,全球80%的太陽能電池板、85%的太陽能電池和97%的太陽能硅片産自中國,國際諮詢公司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佔全球電力供應的50%以上。
這些新趨勢預示,美國針對中國的“去風險”措施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權重,也不會因之降低。
認清真正的全球風險在哪,對美國及其部分盟友極力推動的“去風險”保持警惕,同時積極進取,做好自己的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已經找到的最佳應對方式。
編審:蔣新宇 唐華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