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美國國防部在近日發佈的首份《國防工業戰略報告》中“出人意料”地承認,美國國防工業生産速度無法滿足全球需求。同時,該報告極力渲染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稱隨著中國崛起為全球工業強國,中國的國防工業已大大超過美國的生産能力,導致“美國的軍火工業難以跟上中國的步伐”。
美國國防部的此番言論看似“自揭其短”,但實際卻別有用心。該報告提出,為應對所謂的“中國威脅”,國會應向國防工業增加數十億美元撥款,以建造生産炮彈和其他彈藥的新工廠,為未來可能的軍事衝突作準備。由此可見,借所謂“中國威脅論”來餵養軍火商,這才是美國國防部製造並販賣“軍工焦慮”的真正目的。
眾所週知,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同時也是全球軍事開支最高的國家。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報告顯示,2022年,美國的國防預算超過8770億美元,不僅位列世界第一,而且超過其後10個國家的總和,更是當年中國國防預算的3倍。可如此龐大的軍費開支仍填不飽美國軍火商的胃口。美國的國防預算在2024財年又達到創紀錄的8860億美元,佔其國內生産總值的3.2%,佔聯邦政府可自由支配開支的47%。但與此同時,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卻節節攀升,僅在2023年就增長23%,達到1.695萬億美元。天量的財政赤字與屢創新高的國防預算遙相呼應,成了對美國政府“窮兵贖武”形象的最真實寫照。
據不完全統計,自二戰結束到2001年,在世界上153個地區發生的248次武裝衝突中,美國發動了其中的201起。“樂戰不疲”的美國從不缺乏發動戰爭的能力,也不缺少發動戰爭的動機。軍工複合體就是美國這臺戰爭機器的最大“發動機”。
早在1961年,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就在告別演講中憂心忡忡地警告説,由軍事機構和軍火商組成的軍工複合體已經滲透進了政府的每一個角落。然而時隔63年之後,軍工複合體的影響力有增無減,並通過左右政府的決策膨脹為一頭“烹煮”戰爭的怪獸。布朗大學發佈的“戰爭成本”預算報告顯示,自2001年發動阿富汗戰爭以來,美國軍費支出累計超過14萬億美元,其中,超過三分之一落入美國軍工企業的囊中。特別是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後,美國軍火商更是賺得盆滿缽滿。據美國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估算,美國軍工企業因烏克蘭危機而獲得了總價值近220億美元的軍購訂單。美國軍工巨頭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通用動力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雷神公司的股價在2022年分別增長了37%、26%、24%和17%。以至於當去年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CEO詹姆斯·泰克利特在電視採訪中難掩欣喜之情:“有些衝突需要用武器來解決——而我們已經準備好了這些武器。”
在軍工複合體的利益驅動下,美國需要在世界上不斷製造衝突、製造敵人。當前烏克蘭危機持續延宕,巴以衝突不斷升溫,朝鮮半島也戰雲密布。中美兩國作為世界大國,本應當共同擔負起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責任。但美國卻處處拱火澆油,借地區衝突大發戰爭橫財。此番美國又發佈《國防工業戰略報告》,無端誇大中國的國防工業能力,肆意鼓吹所謂“中國威脅論”,以便為爭取更多的國防預算製造藉口。
美國經濟學家加爾佈雷斯在其著作《新工業國家》中指出,“軍工集團不僅決定著武器的開發和研製,還決定著武器的採購和部署,也就是説決定著誰是美國的敵人”。被戰爭養肥了的軍工複合體已經漸漸綁架美國政府的對外政策,讓美國在世界上樹敵無數、衝突不絕。而這無異於走上了一條“要麼戰爭,要麼死亡”的不歸路,既迷失了自己,也擾亂了世界。
求和平、謀發展是亞太國家的共識,也是中國堅定不移的選擇。中國無意與美國開展軍備競賽,也不該成為美國的假想敵。美國政府應當認真反思其對外政策,避免被個別利益集團所綁架和干擾,努力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不要將地區對抗、衝突戰亂引入亞太地區。
編審:蔣新宇 張艷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