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華章
近來,菲律賓不斷在中國南沙群島仁愛礁海域挑釁滋事,並顛倒黑白髮表對華攻擊抹黑言論。這反映出菲律賓馬科斯政府已經背離了前總統杜特爾特任內加強對華務實合作,並採取措施有效管控中菲在南海問題上分歧的既定方略。菲方在南海問題上的180度轉向,與美國這個域外國家的插手、慫恿和破壞有直接關係。
漫畫:惹是生“菲”
幾十年來,美方一貫聲稱在南海問題上“不持立場”,似在展示自身所謂的“公正客觀”“負責任大國”形象。而事實上,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不僅有其利益盤算,近年來更將其視為遏制打壓中國的“趁手工具”。
2013年,菲律賓政府單方面就中菲在南海的有關爭議提起仲裁,美國一方面對仲裁內容擺出所謂“不持立場”的姿態,另一方面卻妄稱這一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對中菲雙方均有約束力”,逼迫中國承認非法的、無效的仲裁結果。在美國惺惺作態背後,藏不住其扮演的不光彩角色。菲方敢於單方面將南海分歧鬧到所謂的“臨時仲裁庭”,就是仗著美國在背後撐腰。美國意圖通過讓菲律賓當“馬前卒”,在南海攪渾水,給中國添堵抹黑,遏制中國的地區影響力,從而實現其“亞太再平衡”的戰略目標。
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公然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美方也加緊在中國周邊煽風點火、助亂生事的力度,企圖製造一個又一個地緣衝突,不斷消耗中國的戰略資源,從而達到遏制中國崛起的目的。牽涉多、較複雜的南海問題順理成章地成為美國重點關注的話題。2020年7月13日,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聲明,叫囂中國對南海的主權“完全不合法”,中國在南海維權是“霸淩活動”。這一番歪曲事實和國際法則的荒唐言論,徹底暴露了美國“不持立場”面具下的真實嘴臉,讓全世界看清美國才是南海和平穩定的最大破壞者。
如今的拜登政府依然沿襲對華競爭戰略。其在2022年出臺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更首次將中國列為“唯一既有意圖又有能力威脅美國的競爭對手”,把未來十年定義為“贏得對中國競爭”的關鍵十年。在這種冷戰思維指導下,美國政府加緊在中國周邊製造事端,甚至慫恿、誘騙其盟友主動挑起對華衝突,為美國火中取栗。歷史上與美國淵源頗深、如今又是美國安全盟友的菲律賓,就成了美方重點忽悠和操縱的對象。可以看到,近一年來,菲律賓攪動南海局勢,背後都有美國的身影。
有統計顯示,從2022年6月新一屆菲律賓政府上臺至今,美媒一共進行了17000余次炒作南海局勢的報道,幾乎是去年和前年報道總數的兩倍。特別是自今年2月起,美媒炒作報道的數量大幅躍升,進入下半年後尤其密集。而把數據細化到每一天就會發現,菲律賓每次挑釁行徑的當天或第二天,都是美媒炒作的高峰。今年以來,中國與東盟國家加緊推動“南海行為準則”磋商,美菲彼此勾連配合,破壞干擾會議進程的行為也如影隨形。8月22日,中國和東盟國家第40次聯合工作組會議的當天,菲律賓2艘運補船和2艘海警船擅自進入仁愛礁鄰近海域;10月22日,中國和東盟國家第40次聯合工作組會議的前一天,菲律賓派出船隻擅自闖入中國南沙群島仁愛礁鄰近海域,向仁愛礁非法“坐灘”軍艦運送違規建築物資,且兩次蓄意擦碰中國船隻。中國依法採取了必要的執法措施之後,菲官員立刻借由美國媒體對外發聲,誣稱“中國無視國際法”。
這種菲律賓衝在臺前挑釁滋事,甚至針對特定時間點位故意製造事端,美國緊隨其後渲染炒作放大,進而為菲官員謬論提供傳聲筒的“二人轉”把戲,已經成為美菲雙方慣用伎倆,充分説明兩國在攪動南海局勢上進行了大量協調配合。如果説菲律賓是“打手”,那麼,美國就是幕後主使。美國作為域外大國,不僅沒有為南海地區和平穩定貢獻任何正向作用,反而一次次扮演極其不光彩的角色。
對於美菲拙劣表演背後的真實用意,地區國家和部分菲律賓上層人士看得很清楚。自今年6月以來,不僅沒有一個東盟國家發表官方聲明,對菲律賓表示支援,媒體也鮮有跟進報道。大數據顯示,與美媒多達1萬餘次的瘋狂炒作相比,2022年7月至今,除菲律賓外的其他東盟國家,涉及“菲律賓”和“南海”的報道少之又少,有的國家報道數據甚至為個位數。曾任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總統發言人的裏戈貝托·蒂格勞在《馬尼拉時報》發表文章,揭露菲律賓當前的非理性舉動與美國鼓動有很大關係,並痛心疾首地表示“菲律賓政府被美國洗腦了”。菲律賓“亞洲世紀”戰略研究所所長、菲律賓金磚國家政策研究會創始人赫爾曼·勞雷爾更表示,菲律賓故意在黃岩島和仁愛礁挑起事端,是在執行美方的“項目”,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構成針對中國的“黑色宣傳”,破壞中國的國際聲譽。
可見,在南海問題上,中方與菲方孰是孰非,美國在其中發揮了什麼作用,絕大多數域內國家和大量菲律賓理性人士心中都有一桿秤。9月,菲律賓的一份民調顯示,只有7%的菲律賓民眾關心南海爭端,而93%的民眾真正關心的只是高物價、通貨膨脹、就業、日益猖獗的犯罪問題和毒品問題等。希望菲律賓政府正視現實,早日停止背靠美國在南海挑釁滋事的行為,這不僅無助於菲政府鞏固執政基礎,也無益於菲律賓贏得國際支援,只會給自己平添無謂的安全風險。
編審:高霈寧 張艷玲 蔡曉娟
注:本文由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路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