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11月9日,2023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網路傳播與文明交流互鑒”論壇如期舉行。包括國內外知名學者、海外知華友華人士、網際網路企業代表等在內的約百名業界人士齊聚一堂,圍繞如何在網際網路時代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話題,分享觀點、凝聚共識,在多元視角的交匯中碰撞思想的火花。
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演講時首次提出“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理念。文明交流互鑒倡導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其中所蘊含的多樣、平等、包容等思想,既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又充分體現了全球化時代的開放性與進步性,也反映了新時代中國的全球觀、文明觀和傳播觀。
今天,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移動網際網路社交平臺和短視頻平臺等新興媒體的崛起,極大拓展了用戶獲取資訊的渠道和來源;人工智慧、元宇宙、AIGC等新技術的加速落地,給傳統媒體的生産方式、傳播場景帶來顛覆性變革。面對網際網路時代的新機遇、新挑戰,中國對外傳播的方式方法也應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將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國傳統思想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立足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開放包容、和諧共生基因,是中華文化綿延千年的主要動力,也是今天中國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正如中國公共關係協會會長郭衛民在論壇上發言時所稱,中華文明的形成與賡續,時時書寫著中外友好交往和文明交流的傳世佳話。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當今世界面臨的風險與挑戰顯著增多,“文明衝突論”“文明優劣論”“制度對抗論”沉渣泛起,加劇了不同文明之間的隔閡,阻礙了國際社會交流合作。網路空間中的資訊霸權、話語霸權仍然是影響各國相互認知、平等交流的主要障礙。因此,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和合”理念,對於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對抗西方文化霸權,構建相互包容、和諧發展的人類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當今新技術方興未艾,新應用層出不窮,極大地顛覆了傳統傳播形態,改變了人與人交流的方式,同時也為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新機遇。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讓世界變得越來越扁平。來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們可以更加自由地相互交流、加深理解、分享知識、接受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在論壇上表示,今天的數字化革命是一場包容性的可持續發展革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讓我們更加緊密相連而非製造分裂,架起文化溝通的橋梁而非加深隔閡。可以預見的是,數字技術的變革必將在世界範圍內催生更加開放、包容的價值觀,從而為文明交流互鑒提供更有利的技術條件。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需要重視爭取年輕世代的認同。年輕人代表世界的未來,贏得年輕人就是贏得未來和希望。中國外文局外文出版社榮譽英文主編大衛·弗格森在論壇上提到,西方國家的年輕群體由於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上更為活躍,因而對中國的態度也相對更加積極。在新媒體時代,文化單向傳播正向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個性化方向轉變。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外傳播中,必須重視互動性,體現創造性,通過多元化的內容表現方式來講述中國故事,如此才能更為有效地爭取年輕群體的“民心”,為文明交流互鑒理念贏得更多充滿青春與活力的支援者。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世界因互鑒而豐富。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園中,每一朵文明之花都紮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都有獨具特色之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倡導開放與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鑒理念,必將在網路時代為繁榮世界文明的百花園,為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交往搭建精神橋梁,貢獻中國智慧。
編審:唐華 張艷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