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首頁 | 觀點中國
 
 

【中國網評】共建“一帶一路”十年成就戳破西方“新殖民主義”謬論

來源:​中國網    2023-10-20    作者:樂水
大字體
小字體

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10月17-18日,中國成功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40多個國家的代表、多國領導人齊聚北京,共襄盛會。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由習近平主席提出以來,逐步從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從謀篇佈局的“大寫意”轉入精耕細作的“工筆畫”,切實改善了共建國家人民的生活福祉,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新動能。

但是,在一些戴著有色眼鏡的西方媒體和學者眼中,共建“一帶一路”卻被視為中國經濟的全球擴張,甚至被扣上了“新殖民主義”帽子。美國布魯斯基金會、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等一些西方智庫曾發佈報告,誣衊共建“一帶一路”背後隱藏著地緣政治目的,充滿不可預知的風險。《華盛頓郵報》曾發表文章,從西方“新殖民主義”的角度對中國發起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動機妄加揣測。

從歷史上看,西方國家發展和崛起的過程無不是通過殖民、資本擴張和全球掠奪來實現的。二戰之後,隨著反殖民主義運動在全球的高漲,舊的殖民體系逐漸崩潰、瓦解。但西方國家利用其經濟優勢,通過資本輸出、對外貿易、金融壟斷等更加隱蔽的方式,繼續迫使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充當其商品市場、原料産地和投資場所。這才是西方的“新殖民主義”。但將“新殖民主義”強加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完全站不住腳的。一些攜有殖民主義基因的西方媒體和學者,以己度人,將自己頭上的“新殖民主義”帽子強行戴在中國頭上。其實,這種行為本質上映射的正是其自身的歷史和現實。

習近平主席曾説過,中國從來沒有過殖民他國的歷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等思想,以共商共建共用為原則,是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因此,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旨在攫取和掠奪發展中國家財富的“新殖民主義”存在雲泥之別,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奈米比亞總統哥布根就曾公開説:“中國從來沒有殖民過任何非洲國家,也從來沒有把非洲人民看作二等公民,西方拋出所謂‘新殖民主義’的論調是不實的,中非雙方合作的碩果就是最好的例證”。

共建“一帶一路”的十年成就,有力駁斥了西方強加給中國的所謂“新殖民主義”謬論。從2013年至今,“一帶一路”合作從亞歐延伸至非洲和拉美,中國已經同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為共建國家創造了42萬個工作崗位,幫助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著力打造“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基本架構,為共建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增加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如今,雅萬高鐵已開通運作,中老鐵路全線建成通車,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正式通氣,中巴經濟走廊重點項目穩步推進,卡洛特水電站並網發電……隨著一個個“國家地標”和“民生工程”陸續竣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也逐漸從美好的願景走向現實,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

在本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期間,國際輿論也對共建“一帶一路”在推動全球互利合作方面作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烏茲別克《人民言論報》稱,共建“一帶一路”使中亞國家從“陸鎖國”變成了“陸聯國”,鼓舞中亞各國堅持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肯亞《民族日報》、坦尚尼亞《每日新聞》等媒體稱,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友誼與合作為基礎,絕非西方所説的“剝削”。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學者潘睿凡稱,所有對共建“一帶一路”的負面論調,都未能折損該倡議在全球各地的受歡迎程度,大多數共建國家願繼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項目。

事實勝於雄辯。十年的輝煌成就向世界證明,共建“一帶一路”不走剝削掠奪的殖民主義老路,不做淩駕於人的強買強賣,不搞“中心-邊緣”的依附體系,更不轉嫁問題、以鄰為壑、損人利己,而是致力於與共建國家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繁榮。未來,中國將繼續與共建國家攜手同心、行而不輟,實現更高品質的共商、共建、共用,讓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和世界打開新的機遇之窗。

編審:唐華 張艷玲 蔡曉娟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 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