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華章
6月18日至23日,國務院總理李強應德國總理朔爾茨和法國政府邀請,赴德國舉行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並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並出席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
過去一段時間,受中美關係陷入低谷的影響,中歐關係也出現不小的波折。“疑中”“恐中”論頻頻見諸歐洲輿論場,為雙方友好氛圍以及合作前景蒙上陰影。不過,隨著中國疫情防控平穩轉段,以及雙方維持各層級的密切溝通,中歐關係近半年多來呈現出可喜的回暖跡象。去年11月,朔爾茨成為黨的二十大後首位訪華的歐盟國家領導人,為其他歐洲政要的中國行拉開序幕。今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成為中國對外交流全面重啟、全國兩會成功召開後首位訪華的歐洲國家元首。一個月後,中國新任外交部長秦剛首次出訪德法等國。
此次李強將首訪選在歐洲、首站選在德國,不僅是中歐近段時間熱絡關係的延續,更體現出中方對進一步深化中德、中法關係,在中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週年背景下,繼續強化雙方各領域密切交流和務實合作的高度重視。在當前國際局勢複雜多變、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中歐關係向好發展順乎民心、順應大勢,將為全球的和平與穩定注入正能量。
中歐加強互利合作,符合雙方民眾期待
今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龍來華訪問,不僅中國政府給予高規格接待,中國民眾夾道歡迎的熱烈場面也給歐洲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同月,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CFR)對11個歐盟國家共16168名受訪者發起的民意調查顯示,46%的歐洲受訪者認為中國對本國來説是“必要合作夥伴”或“共用利益和價值觀的盟友”;63%的受訪者認為發展對華經貿關係“風險與收益平衡”或者“收益遠大於風險”;大部分受訪者不認為中國想要挑戰和破壞歐洲,也不相信美國政府推動的所謂“民主與專制對戰”框架。
這一結果,讓美國媒體直呼“令人驚訝”。它顯然出乎近年來一直在中歐之間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的美國意料,卻證明了繼續發展好、維護好中歐關係不僅是中國人民的良好意願,同樣在歐洲範圍內也有著廣泛的民意基礎。
中歐加強互利合作,符合各自發展利益
近年來,美國以及歐洲的大西洋主義者持續渲染“中國威脅論”。特別是烏克蘭危機爆發後,其以“歐洲對俄能源依賴”為切入點,強化歐洲對華“去風險化”敘事,挑動歐洲削弱與中國之間的供應鏈和科技領域合作。
然而事實證明,對華“脫鉤”或者“去風險化”並不符合歐洲的切身利益。有數據顯示,2022年,中歐雙邊貿易額達8563億歐元,比上年增長23.1%,雙方平均每天貿易額超20億歐元;貿易結構更加優化,鋰電池、新能源車、光伏組件等綠色産品貿易快速增長。2022年,歐洲對華投資121億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長70%;中國對歐投資1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在美國威逼利誘、歐洲大西洋主義者裏應外合之下,歐洲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不僅沒有疏遠,反而更緊密了;供應鏈合作不僅沒有割裂,反而向新的領域延伸了。正如一位匿名的西方企業高管所言,歐洲即便採取“供應鏈多元化”,也無法完全撤出中國,一些企業迫於壓力將部分生産線遷往他國,往往面臨成本上升且産品品質堪憂的窘境,因而,這些遷出的企業不得不在其他國家的新工廠繼續與中國供應商合作。
在高科技領域,美國一直聲稱“與中國合作有技術被竊的風險”,鼓動歐洲加入對華科技封鎖的陣營。而事實是,2010年至2020年間,中國企業獲國際專利數佔比從16%暴增至49%,而歐洲企業佔比則從12%降至8%。中國與包括歐洲在內的西方國家開展技術交流合作時,早已從“西方出技術”向“雙方出技術”轉變,歐洲若堵死對華科技合作的大門,反而將導致歐洲企業在國際競爭中面臨不利局面。
中歐加強互利合作,有助於攜手應對全球挑戰
中歐之間合作大於競爭、共識大於分歧,不僅限于經貿科技領域,同樣適用於應對包括氣候變化、地區安全等全球挑戰方面。
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與美方不斷拱火添柴的攪局姿態不同,中方始終站在和平一邊,堅持勸和促談的建設性立場,鼓勵歐洲在談判中發揮主導作用,支援建立一個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機制,並明確表態支援歐洲實現戰略自主的努力。中方立場與馬克龍等歐洲政治家不謀而合,也因此受到歐洲方面高度讚賞。
此外,在綠色轉型方面,中歐合作的前景無比廣闊。2019年12月,歐盟委員會公佈了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歐洲綠色協議”,目標是在2050年前實現歐洲地區的“碳中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中國也在 2020年9月明確提出2030年實現“碳達峰”與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為此,中國佈局多年,如今已成長為全球可再生能源設備的重要生産者以及歐洲相關産品不可忽視的供貨方。2021年,歐洲64%的風力渦輪機、89%的太陽能板、43%的電動汽車進口來自中國。不久前,荷蘭外貿與發展合作大臣施賴納馬赫爾回擊所謂“脫鉤論”時稱,沒有中國,歐洲的綠色轉型是不可能成功的。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百年變局下的中歐關係,面臨諸多內外因素的干擾,經歷波折在所難免。但歷史和現實無不清楚地昭示著,中歐關係只能搞好不能搞壞,中歐深化各領域的務實合作功在當代、利在韆鞦,只要雙方攜手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實現各自的宏偉藍圖,為困頓中的世界注入強大活力。
(編審:高霈寧 張艷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