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美國政壇的分裂並沒有因中期選舉的結束而緩和。共和黨贏得眾議院後的“分贓不均”反而加劇了黨內矛盾。在共和黨內極右派的阻撓下,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凱文·麥卡錫通往眾議院議長之路顯得異常坎坷。15輪投票的記錄足以讓這位新科眾議長還未上任就被載入史冊。極右派指責麥卡錫“不夠保守”,對民主黨的態度過於軟弱,甚至有美國媒體稱之為“政治變色龍”。而麥卡錫為了爭取選票,也作出了降低罷免議長門檻等一系列自我限權的重大讓步。麥卡錫的“弱主”形象令人對其未來在眾議院的領導力産生懷疑。
儘管麥卡錫在減少政府支出、削減對烏克蘭的援助等問題上,仍將面臨來自黨內外的不小阻力,而且在是否支援特朗普競選下屆總統問題上至今態度曖昧,但他卻從未掩飾個人的對華強硬立場。早在中期選舉前,麥卡錫就承諾要針對中國發起新冠病毒溯源調查、在經濟和技術領域與中國展開競爭,還策劃要竄訪中國台灣地區。1月10日,麥卡錫在上任第三天就強勢推動眾議院以壓倒性優勢批准成立“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旨在應對所謂“來自中國的多方面威脅”。值得注意的是,眾議院中的所有共和黨人和超過2/3的民主黨人為該委員會的成立投下了贊成票。在驢象之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炒作反華議題幾乎成為凝聚兩黨共識的不二法門。
近年來,一種為反駁而反駁的“否決政治”正在美國政壇上加速演進。民主黨與共和黨在幾乎所有議題上都持著截然相反的立場。但反華卻被形容為“華盛頓的最後一個共識”。皮尤研究中心在2020年7月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有83%的共和黨人和68%的民主黨人對中國抱有敵對態度。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曾説過,在當前的政治語境下,很難想像一個針對中國的法案不會得到兩黨的廣泛支援。所以,在爭議聲中上臺的麥卡錫將新官上任後的第一把火燒向中國也就不足為奇了。“反華牌”或將會成為麥卡錫未來在眾議院樹威立信的一張屢試不爽的“王牌”。
美政客借炒作反華議題來博取眼球的政治伎倆在歷史上屢見不鮮。《1882年美國排華法案》的出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黑歷史。19世紀中期,美國的本土主義者抱怨當地的華人勞工既不能被美國主流文化所同化,又搶佔了他們的工作崗位,於是大肆煽動反華情緒。由於當時的華人在美國沒有政治地位,民主黨和共和黨都認為,通過炒作反華議題來討好底層白人和工會是獲取選票的捷徑。在兩黨的共同推動下,美國國會最終通過了《1882年美國排華法案》。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部禁止一個種族入境美國和加入美國國籍的法律,也堪稱美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今天相似的一幕正在華盛頓的政治舞臺上重新上演。兩黨雖然嘴上高喊維護國家安全,但實際上卻在反華的意識形態下夾帶私貨。2021年通過的《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本來是為了維持美國相對於中國的科技競爭優勢,然而卻夾雜大量毫不相關的內容。連打擊魚翅消費的修正案也能以“遏制中國”名義獲得通過,其理由竟然是“中國人吃很多魚翅”。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就抱怨説,民主黨總是想把太多不相關的內容塞進一個大計劃,然後給它貼上“中國政策”的標簽。
其實,華盛頓的政客們很清楚,反華已經變成一根“政治正確”的撬棍,可以用來撬動幾乎任何政策。但美國的對華政策空間也因此受到極大壓縮。由於對華的理性聲音遭到無理打壓,所有的政策都只能在對華強硬與更強硬之間選擇。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從去年5月起就主張取消特朗普政府對華加徵的關稅,以緩和美國的高通脹難題。但至今,拜登政府仍遲遲未見行動。外界分析稱,如果拜登取消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就會被視為對中國示弱。
“弱主”麥卡錫恐怕也難以跳出這一華盛頓怪圈。對他來説,“反華”意識形態將猶如一個陷阱,或許起初會被其魔力所吸引,似乎任何政策只要貼上“反華”標簽就可以暢行無阻,但是久而久之就會遭其反噬,在集體無理性的裹挾下走向不可控的未來。
但對抗不應是中美之間的未來。去年,99歲高齡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就憂心忡忡地表示,美國需要找到與中國共存的方法,不能與中國進行無休止的對抗,並諫言當前的美國政府需要“尼克松式的靈活”。尼克松早年曾因反共立場聞名美國政壇,但在開啟中美關係的破冰之旅時卻展現出高度政治靈活性。這種政治靈活性是一個成熟的、有遠見的政治家所獨具的,也是當前華盛頓政壇所極度缺乏的。
中美兩國元首在去年的巴厘島會晤上均表示,希望雙方加強溝通,推進務實合作,共同推動雙邊關係止跌回升。希望美方能夠以此為契機,放下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以理性、客觀的態度看待中國以及中國的發展,助力中美關係早日重回正軌。(責任編輯:華章 宇馨 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