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首頁 | 觀點中國
 
 

【中國網評】以史為鑒:“中國威脅論”不是日本擴軍備武的藉口

來源:中國網    2022-12-30    作者:樂水
大字體
小字體

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在北京共同發表了《中日聯合聲明》,並作出“確認用和平手段解決彼此間的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的承諾。然而時隔半個世紀之後,日本政府卻在一步步踐踏當年的和平承諾,在擴軍備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2月23日,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上決定將2023財年的防衛預算大幅提升26%至6.8萬億日元。其中,用於採購遠端攻擊性導彈的預算增長最為顯著,高達1.4萬億日元。其實,日本這一擴軍動作在數日前已有先兆。12月16日,日本政府就通過了《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防衛力量整備計劃》三份安保政策文件,提出日本將大力發展“反擊能力”,並在未來5年將防衛費總額增至43萬億日元,達到GDP的2%。此舉意味著日本多年來所遵循的“專守防衛”原則發生了重大轉變。

日本自二戰戰敗之後施行了以放棄宣戰權著稱的“和平憲法”。在“和平憲法”的約束下,日本防務力量一向以“專守防衛”為原則,所裝備的導彈射程不超過200公里。然而,近來日本的防務政策卻呈現出“轉守為攻”的跡象。今年8月,日本媒體報道稱,日本政府正考慮部署1000多枚遠端巡航導彈,以“覆蓋朝鮮和中國沿海地區”,並準備研發射程達3000公里的新型導彈。此外,日本政府還計劃向美國購買500枚“戰斧”巡航導彈。這些武器裝備已經明顯超出了近海防禦的作戰需要。

伴隨著日本咄咄逼人的擴軍計劃,“中國威脅論”的雜音也甚囂塵上。在上述三份安保文件中,中國被日本政府明確定義為“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自民黨高官近日在竄訪中國台灣地區時甚至妄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意欲挑戰一個中國原則,攪動東亞地區的安全局勢。“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日本政府在《中日聯合聲明》中所確認的。可如今,日本卻將中國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志視為“戰略挑戰”,並且不惜以武力相威脅,其食言而肥的面目在世人面前展現得一覽無余。其實,日本刻意渲染“中國威脅論”只是為其突破“和平憲法”製造藉口,為擴軍備武鋪平道路。而且,日本的這一伎倆在歷史上已屢有先例。

1880年,時任日本參議院議長山縣友朋在給睦仁天皇的奏折《近鄰邦兵備略表》中就大加宣揚“清國威脅論”,稱清朝的洋務運動將使中國在數年後“稱霸於世界”,並敦促日本擴充海陸軍,加緊備戰。在“清國威脅論”的鼓噪下,日本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擊敗北洋水師,並迫使清廷割讓台灣和賠償2億兩白銀。

日本在20世紀初取得“日俄戰爭”的勝利後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權益。20世紀20年代末,日本政客認為中國在東北興建的鐵路、港口影響到了他們的獨佔權益,於是開始大肆鼓吹“滿蒙危機論”,聲稱日本的生命線受到威脅。而日本政客炮製“滿蒙危機論”的實際目的則是鼓動日本國內的反華情緒,為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做輿論準備。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是驚人的相似。此次,日本再次搬出“中國威脅論”,不過是為了掩飾其長期以來的重新軍事化野心。二戰後,日本右翼分子不遺餘力地掏空“和平憲法”,企圖讓日本走上重新武裝的道路。從1954年日本成立自衛隊,到1992年日本首次向海外派兵,再到2014年安倍政府在內閣中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決議案,日本的變相軍事化進程已經持續推進了近70年。在今年7月份的日本參議院選舉後,支援修憲的政黨議席數已超過2/3,滿足了修憲的必要條件。因此,“和平憲法”這最後一道防線也岌岌可危。如今,日本正站在重新軍事化的門檻上,而其大肆炒作“中國威脅論”的真實動機昭然若揭。

日本政府不顧國民生計,藉口“中國威脅論”擴充軍備的舉動在其國內也招致普遍反對。共同社的調查結果顯示,53.6%的日本國民反對增加防衛費。日本“新聞通訊調查會”經過調查發現,超過七成受訪者反對日本派自衛隊與美軍聯手介入臺海局勢。《朝日新聞》在12月24日的社論中憂心忡忡地表示,在當前通貨膨脹與日元貶值的疊加影響下,日本政府不顧自身財力強行增加防衛預算,恐將引發無止境的軍備競賽。

日本軍國主義曾經給亞洲國家和本國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但是日本右翼分子不僅從未對自身犯下的罪行進行徹底反省,反而千方百計地為軍國主義招魂復辟。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如果日本政府不認真吸取歷史教訓,又如何能夠取信于曾遭受日本軍國主義蹂躪的亞洲鄰國?今天,亞洲的安全局勢正面臨著二戰後最嚴峻的挑戰,希望日本政府停止炒作“中國威脅論”,在擴軍備武的錯誤道路上懸崖勒馬,以免重蹈軍國主義的歷史覆轍。(責任編輯:華章 宇馨 原京)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 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