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華章
12月7日至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國王薩勒曼邀請,赴利雅得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首屆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並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此訪成果豐碩,標誌著中阿關係邁上“新的里程碑”,將引領中阿、中海和中沙關係邁進全面深化發展的新時代。
對此,美媒毫無意外地開啟了“酸葡萄模式”,稱此訪對於中國來説,是一個在美國“前後院”擴大影響力的機會,中國正在填補美國在中東留下的“權力真空”。美方的言論,反映了其嚴重扭曲的國際政治觀。如果正如美方所説,中國正在取代其在中東的影響力,那麼癥結也是出在美方自己身上。
美方將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定義為自己的“後院”,就證明美國從未站在平等地位看待和發展與阿拉伯的關係,而是將其當作附庸、跟班。事實上,美方也的確是這樣做的。在地區安全方面,美英等西方國家長期在中東地區推行殖民統治,培植代理人,並給那些不願接受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國家和政治勢力貼上“民主敵人”的標簽,極盡打壓之能事,企圖以美西方的意願塑造中東地緣政治格局。“顏色革命”、巴以衝突、伊拉克戰爭、伊朗核問題、利比亞問題、敘利亞危機,這些曾攪動中東局勢,甚至影響延宕至今的事件背後,無一不有美國的身影。然而事實證明,美西方的干涉主義、殖民主義不僅沒有實現其臆想的“民主化”,反而讓多國陷入無休止的戰亂和衝突之中。
經貿方面也是如此。美國多年來只是將阿拉伯國家當作“大號加油站”,所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貿合作也大多圍繞石油産業展開。美國將中東産油國與美元綁定,建立了石油美元霸權,讓美國在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依然能夠維持其美元霸權的地位。但這套體系並非完美,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東産油國就因為美國石油公司領銜的國際買家接連單方面下調石油標價,憤而成立了歐佩克組織,與西方買家進行博弈。如今,該組織依然是中東國家維護自身能源收益的重要依託。待到頁巖油氣革命成功後,美國從能源輸入國變成能源輸出國,對中東地區的經濟和安全投入銳減,充分説明瞭美國對阿拉伯國家始終抱持著“合則用、不合則棄”的極致功利主義心態。
美國的種種行徑,讓其致力於打造的“中東地區守護神”人設崩塌。總部設在卡達首都多哈的阿拉伯政策研究中心曾公佈的一份民調結果顯示,81%的受訪者認為美國中東政策對地區安全與穩定構成了威脅。
與之相比,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始終堅持守望相助、包容互鑒、平等互利的原則展開各領域的合作和交流。2016年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中東時明確提出,“不找代理人、不搞勢力範圍、不謀求填補真空”的“三不原則”,與西方沿襲了幾百年的地緣政治理論和政策迥然不同,受到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中東國家廣泛歡迎。2014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提出中阿合作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以能源合作為主軸,以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兩翼,以核能、航太衛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迄今,中阿雙方在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實施200多個大型合作項目,合作成果惠及雙方近20億人。一些高品質基建項目成了當地地標,甚至印在了阿拉伯國家的貨幣上,如阿爾及利亞嘉瑪大清真寺、卡達盧塞爾球場、科威特中央銀行新總部大樓、蘇丹麥洛維大壩等。本屆中阿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又提出,中方將同阿方一道推進“八大共同行動”,涵蓋支援發展、糧食安全、衛生健康、綠色創新、能源安全、文明對話、青年成才、安全穩定諸多領域,充實完善了中阿務實合作的四梁八柱。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系列重要主張為中阿命運共同體建設規劃了前進路徑,對新時代中阿關係發展作出了頂層設計,順應了中阿雙方的共同需要,自然贏得了各方的積極響應。近日,環球時報輿情中心聯合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對中國與6個阿拉伯國家(沙特、阿聯酋、卡達、埃及、約旦、阿爾及利亞)18-70歲普通民眾開展的調查顯示,75.8%的阿拉伯受訪者認為中國能夠為中東治理提供切實有效的借鑒經驗;近八成阿拉伯受訪者認為中國的發展為阿拉伯國家提供了機遇。
因此,中阿雙方相互走近,是地緣政治局勢變化和中阿雙方利益逐漸趨同的必然結果,並非中國與美國爭奪影響力刻意而為之。美國若對此感到失落,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責任編輯:樂水 宇馨 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