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首頁 | 觀點中國
 
 

【中國網評】疫情越兇猛,越須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

來源:中國網    2022-04-19    作者:華章
大字體
小字體


中國網評論員 華章

近來,中國疫情防控正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上海已連續多日新增新冠肺炎本地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合計超過2萬例,是否有必要繼續堅持“動態清零”方針的爭論再起。一些境外媒體趁機鼓噪“動態清零”方針不可持續,並批評中國的防疫政策。

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過去兩年來的成功防疫經驗以及國際抗疫實踐來看,“動態清零”仍然是當下必須堅持的抗疫總方針,疫情越兇猛越要堅持到底。

從醫療條件看,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正加快構建公共衛生體系。2021年中國每千人醫療衛生機構的床位數達到6.51張,已超過一些發達國家的水準。但是,每千人護理人員數量仍然不足,2021年中國每千人註冊護士數量為3.5人,不僅落後於主要發達國家,甚至還低於2018年時全球的平均水準(3.7人);而中國平均每10萬人擁有的ICU床位數是3.6張,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大,大約是美國的1/10,德國的1/8。更何況,中國還存在著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醫療資源不平衡的問題,再加上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占比較高,一旦發生大規模疫情,極易出現醫療資源被擠兌、擊穿,以及患病群眾無法得到及時救助問題。

從病毒威脅看,一些人認為,奧密克戎變異毒株雖然傳染性大大增強,但毒性大為減弱,導致患者症狀較輕,類似于“大號流感”,死亡率顯著降低,不必再嚴防死守。然而數據證明,奧密克戎的致命性依然不容小覷。

以英美為例,2021年8-10月是德爾塔變異毒株流行期,在此期間,英國每10萬人中16人死於新冠,美國每10萬人中40人死於新冠;而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為奧密克戎變異毒株流行期,期間英國每10萬人中22人死於新冠,美國為每10萬人中42人死於新冠。此外,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有關部門通報,截至4月5日,香港由奧密克戎引發的第五波疫情累計造成超116萬人感染、8136人病亡,死亡人數比其前4波疫情造成的總死亡人數還高出很多。

從抗疫成本看,此前有人認為,堅持“動態清零”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得不償失。的確,無論是封控措施,還是大規模核酸檢測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社會發展,耗費政府財政,但“躺平”就能讓經濟平穩運作,節省政府開支嗎?

近期,原本就“躺下抗疫”的美英兩國連“枕頭”都撤了。英國政府宣佈,將不再追蹤密切接觸者,未完全接種疫苗的密切接觸者也無需再自我隔離。從4月1日起,英國政府不再為民眾提供免費新冠肺炎病毒檢測。美國國會參議院則將原本225億美元的新冠肺炎疫情所有援助計劃削減到了100億美元。英美兩國消極抗疫的原因並非是病毒危害減小,或是抗疫措施對恢復經濟不利,而是防疫開支太大,政府財政已不堪重負。以英國為例,英國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2021-2022財年,用於測試、追蹤的支出費用達157億英鎊。今年1月,僅新冠肺炎檢測上就花費了20億英鎊。

可見,“佛係”“躺平”抗疫並不會省錢,反而因感染人數太多導致檢測、追蹤費用飆升,加重政府財政負擔。而單純為了節省開支,就將腦袋埋進沙子,做不問疫情、不管民眾死活的“鴕鳥政府”,更證明其無能和冷血。

面對美英政府的荒唐做法,兩國專家和輿論嘖有煩言。《紐約時報》指出,如果沒有資金投入,更多美國人可能會感染新冠病毒,這不僅導致本可避免的生命損失,還讓醫院不堪重負。《時代週刊》報道説,美國現在可能正處在病例激增中,而人們並不知情,多名美國衛生專家批評美國政府“自欺欺人的防疫舉措”。英國多位科學家認為,“與新冠共存”的口號“違背公共衛生常識”“與現代醫學格格不入”。

與之相比,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始終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2020年,當全球面臨疫情衝擊時,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復工復産,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2021年,當美英等發達國家債務高企、民眾飽受通脹之苦時,中國國內生産總值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國內生産生活有序進行,物價保持總體穩定,經濟增速居全球主要經濟體前列。

可見,中國採取“動態清零”總方針,對疫情發現一起、撲滅一起,守住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的底線,是基於對國內醫療條件、國際抗疫教訓以及病毒特性綜合研判後制定的抗疫策略,且經過兩年來的實踐證明是有效且合理的。當前部分地區出現疫情反覆,是對中國能否保持疫情防控戰略定力的考驗。只要繼續做好全面動員、全民參與的聯防聯控常態化防疫措施,中國全域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能早日重回正軌。(責任編輯:樂水 張艷玲 蔡曉娟)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 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