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首頁 | 觀點中國
 
 

【中國網評】對中國企業發起金融戰,將令美國陷入信譽鴻溝

來源:中國網    2020-11-20    作者:唐華
大字體
小字體

中國網評論員 唐華

美國大選引發的亂局還未收場,特朗普政府就迫不及待地再次對中國企業下手。

不久前,特朗普政府發佈一項行政命令,禁止美國人向“與中國軍方有關聯的中國公司”投資,這項命令將於2021年1月11日生效。據報道,這些公司包括中國大型國有航空和建築公司,以及浪潮集團、華為和中國電信等科技和通信公司,該規定可能會影響到包括中國電信、中國移動、海康威視等31家中國企業。

藉口再多,也掩蓋不了其打壓中國的真實意圖

正如路透社所稱,此舉是特朗普在“選舉失利”後推出的最新重大政策舉措,表明其政府正尋求利用任期內最後的幾個月打擊中國。從“洩露數據”到“與軍方關聯”,美國每一次出手打擊中國企業,總會為它們安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為惡意打壓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如此一來,“保護美國國家安全”不僅顯得理直氣壯,也能在自己拼湊的反華小圈子中喚起更多共鳴。

實際上,美國每一次指控都拿不出確鑿證據,難逃羅織罪名的嫌疑。而禁令所指的中國企業,往往是中國影響力的代表。美國意圖通過打擊相關企業,限制中國發展以及在國際事務中話語權的意圖昭然若揭。這一次,除了華為繼續“上榜”外,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也赫然在列,設備供應商、網路運營商一起打,中國的5G發展看來已經讓美國寢食難安;而拉黑包括浪潮集團在內的大數據雲技術企業,則是延續其在高科技領域壓制中國的一貫思路;不放過中國大型建築企業,或許是想給中國“基建狂魔”的海外熱度降溫,拖延中國“一帶一路”相關建設。

假“國家安全”之名,行維持霸權之實不得人心

前有日本東芝、日立,後有法國阿爾斯通,每當有外國企業威脅到美國一家獨大的行業格局時,美國政府必下狠手打擊,必除之後快。這種戴著偽善面具,肆意霸淩他國企業的做法,歷史上已反覆上演多次,這種“套路”已被世界各國熟爛于胸。因而,當美國隨意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意圖全方位扼殺中國華為等公司時,世界各國應者寥寥。

美國總統特朗普、國務卿蓬佩奧打著“清潔網路”的旗號,多次要求歐盟各國在5G建設領域排除華為等中國企業,但歐盟並不為所動。今年1月29日,歐盟正式發佈5G網路安全“工具箱”,從戰略和技術角度提出一系列加強5G安全的舉措,但並未禁止中國企業參與歐洲5G網路建設。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主要國家均承諾,不會將特定國家的特定企業排除在5G建設之外。不久前,瑞典郵政和電信管理局發佈針對中國公司的禁令後,遭到歐洲競爭電信協會的譴責和警告,這則充滿歧視和不公的禁令隨後也被撤回。

最新的禁令只不過是美國霸權政策的延續,不僅無法得到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積極響應,反而強化了其在鼓吹“自由”“平等”等所謂“普世價值”時奉行雙重標準的醜惡嘴臉。

動用金融工具打壓中國,將動搖其霸權根基

8月6日,特朗普政府的“總統金融市場工作組”發佈報告稱,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必須遵守美國上市公司相關審計規則,其審計師必須接受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檢查,否則將強制停止這些公司在美國證券交易所和場外市場的交易。報告還建議,可由美國本地會計師事務所對在美上市中國公司進行“二次審計”。8月10日,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表示,包括中資企業在內的在美上市企業,若至2021年底不符合美方審計要求,則將導致公司退市。

聯繫此次禁止美國人向“與中國軍方有關聯的中國公司”投資的做法可以看出,在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的態勢下,美國正越來越頻繁地利用金融工具對華施壓。美國政府的一系列操作,不僅會動搖美國投資機構對中國企業的信心,惡化中國企業在美融資環境,同時也會對美國金融系統帶來衝擊。

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説,許多在美上市或融資的中國企業,都有龐大的機構投資人支援。人為抬高甚至切斷這些中國企業的融資渠道,會讓美國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意味著美國投資人喪失了參與中國經濟成長的機會。此外,大量外國企業赴美融資,既是美國金融霸權地位的體現,同樣也是其基礎。隨意打壓中國企業,或將引發寒蟬效應,讓美國金融市場在全球範圍內陷入信譽鴻溝,進而動搖美國金融霸權的根基。

如果説經濟代價還可以用數字衡量,那麼對世界和諧關係的負面作用則難以估算。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警告,美國和中國的關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失調,兩國之間不斷升級的緊張關係可能會把世界分裂成兩個集團,這對世界來説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歷史已多次證明,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中國經濟的繁榮發展,對美國不是威脅,而是疫情後包括美國在內全球經濟體儘快復蘇的重要助力。推動中美之間良性互動、互相成就、共同成長,才能兌現特朗普政府“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歷史承諾。(責任編輯:李小華 戚易斌 蔡曉娟)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 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