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首頁 | 觀點中國
 
 

【中國網評】國人日漸青睞本土品牌 外國企業贏面有多大?

來源:中國網    2020-11-12    作者:李小華
大字體
小字體

中國網評論員 李小華

14億人的中國市場一直是百舸爭流的汪洋大海只不過,一些國家手中的陳舊航海圖似乎到了該升級換代的關鍵檔口。

作為承擔國內後疫情時代消費和經濟復蘇催化劑的“雙十一”,也比往年來得更早些,也更猛烈。11月11日0:00至0:30,天貓對外宣佈,2020年天貓雙十一購物節實時成交額已突破3723億,一舉超過去年全天的2684億元人民幣,再次刷新紀錄。同日0:00至0:09分,京東對外宣佈,“11.11全球熱愛季”累計下單金額突破2000億元。在手機品類中,僅10分鐘,華為手機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00%,其中華為Mate40系列7秒成交額便破億。

在水漲船高的成交額背後,變化正悄然發生。根據國際諮詢公司AlixPartners最新發佈的雙十一消費調查報告,66%的中國消費者表示,在今年的購物節將選擇國産品牌,而不是外國品牌。57%的受訪者計劃減少在美國産品上的支出,39%的受訪者表示將減少購買歐洲品牌産品。

本土品牌走俏這一趨勢在大學生群體中尤為明顯。近日,有媒體面向全國高校近千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受訪大學生願意支援國貨。國貨如此風光,也不過是近些年的事。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少國人都把國貨與“低端”劃上等號,因此消費者更熱衷追逐進口品牌。

時移世易,如今國貨在品質、外觀、性價比等方面越來越可以與進口商品分庭抗禮,甚至超越進口商品。華為、小米、李寧、完美日記、大白兔等國産品牌早已在中國市場穩穩佔據生態位。更多的中國消費者通過下單投票,成為國貨的忠實擁躉。AlixPartners的領導人大衛·加菲爾德(David Garfield)坦承,“美國品牌長期以來得分很高,但中國消費者日漸發現,其他品牌同樣具備美國品牌類似的優點。”

國貨的崛起,與國人的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有著天然的聯繫。瑞士信貸銀行中國消費者研究主管查理.陳在接受香港《南華早報》採訪時曾説:“中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不相信外國品牌更好的看法。如今,中國消費者認為‘中國製造’一點兒也不差。”電動汽車初創企業蔚來(Nio)的創始人李斌也認為年輕一代對於祖國的認同感更強。他曾説,“1997年我第一次去英國時覺得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差別相當大。”但對90後來説,當他們訪問歐美時,他們並不認為存在顯著不同。並據調查顯示,62%的受訪者將“愛國”作為購買國産品牌的理由,較一年前的51%上升11個百分點。

除了對祖國的更多認同,中國消費者也開始只為合適的商品買單。他們認識到,國際大牌價格高並不一定因為品質有多好,更多是品牌溢價。以前在技術上有短板的國産品牌,在品質、設計上確實與國際水準有差距,但經過幾十年工廠代加工生産和高強度勞動作業的精耕細作,國貨水準已被直線拉高。

一位不願購買美國品牌的消費者説出了不少中國人的心聲:“我願意去支援中方品牌,因為他們做得很不錯,我更願意讓自己的生活中充滿中方産品,而不是價格高昂但品質相同的美國産品。”東西好用就行,中國消費者變得日趨理性並且注重商品性價比,而不是一味崇洋媚外,唯品牌論。

近年來,一些國外品牌對中國文化缺少深入了解,在設計上缺乏想像力。例如,最愛使用中國紅,經常在春節時推出令國人目瞪口呆的中國限定版。而國內品牌明顯更會把握中國人的詩意情懷,比如故宮文創的産品設計,寓意美好,往往美不勝收。也難怪一些國貨成為國人的心頭好。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早已撕下“人傻錢多速來”標簽的中國市場,永遠充滿無限機遇。但是,國貨含金量的日益提升,中國人消費心理的實際轉向,都是在提醒那些外國企業,僅靠洋和尚的招牌,恐怕很難繼續躺贏。(責編:蔣新宇 樂水 蔡曉娟)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 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