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氣象服務>>氣象新聞字號:
今年全球乾旱災害突出 糧食安全成各國嚴峻課題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9-02-18  發表評論>>

年初以來,世界各地頻發的旱災以及與此相關聯的山火和饑荒等牽動國際社會的關注眼光。如何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保證糧食安全,成為世界各國農業氣象減災防災領域中的嚴峻課題。

2月16日至17日,“乾旱與極端溫度:可持續農林漁業的備災與管理”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世界氣象組織(WMO)以及來自中國、法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的代表集中討論了極端天氣條件下備災減災的應對之策。代表們一致認為,形勢急迫,各國間需要加強氣象、糧食和環境方面的合作。

世界範圍內旱情不輕

澳大利亞近日發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山火災害。從2009年初開始,澳大利亞東南部地區的氣溫明顯高於往年同期,降水偏少。第二大城市墨爾本的溫度連續3天高於43攝氏度,是自1855年有相關記錄以來的第一次。酷暑、少雨、幹風為山火的爆發和蔓延提供了條件。自去年9月以來,南美洲地區也出現大規模乾旱高溫天氣,阿根廷經歷了50年來最嚴重旱災。南韓從去年夏季開始出現乾旱氣候,南部地區在過去7個月裏的降雨量只有往年的25%—46%,已經造成約9.9萬人生活用水困難,一些地區只能依靠消防車供應飲用水……

據研究,由氣溫升高導致的乾旱多數發生在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加拿大、非洲西部和南部、澳大利亞東部地區等,而東亞和撒哈拉地區的乾旱主要是由於降雨減少引起的。有科學家認為,今年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水溫度的變化是大旱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被稱為“拉尼娜”的現象發生在大洋水溫異常的年份裏,其表現是在世界不同地區造成暖冬、夏季豪雨或大面積乾旱等。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聲俊認為,旱災比水災的危害更嚴重,因為前者波及範圍廣,時間長,往往導致大饑荒。

各國保障糧食安全

糧食市場對天氣非常敏感。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指出,氣象災害的輕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糧食的收成、品質優劣和成本高低,其中乾旱、低溫兩大類氣象災害是制約世界糧食穩産增産的主要障礙之一。

阿根廷素有世界“糧倉肉庫”美譽,但布宜諾斯艾利斯、聖達菲和科爾多瓦等幾個主要農業省份降雨量創數十年來最低水準,大規模的乾旱高溫天氣對當地農業構成巨大威脅。阿根廷農業協會2月初發佈報告稱,嚴重的旱災對阿農業部門造成了重大打擊,小麥、玉米、大豆、高粱和向日葵等農作物都將不同程度減産。

在非洲,由於乾旱等因素影響,肯亞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肯亞政府9日説,全國約3500萬人口中有1000萬人面臨饑荒。

應對乾旱災害,各國出臺若干措施保證糧食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帶來的損失。對於小麥需求缺口,巴西供應公司總裁波爾圖説:“今年巴西需要進口500萬噸小麥。由於阿根廷最多只能提供350萬噸,不足的部分我們將從其他國家進口。”巴西政府正在研究對策,希望通過增加信貸、調劑供應等手段來減輕災害的損失,保障國內供應,平穩價格。作為世界小麥的主要出口國,澳大利亞政府一面補貼農戶,保護其種植積極性,一面加緊管理灌溉用水。儘管遭遇罕見旱情,澳大利亞小麥産量仍略有增加。2月17日,澳大利亞農業及資源經濟局發佈夏季糧食報告稱,主要産糧區2008—2009年度冬季糧食作物大多已經收穫,總産量預計可達3290萬噸,主要農作物小麥的産量預計為2140萬噸,大麥産量可增加約680萬噸。

同時,在一些未受到乾旱影響的地區,如被稱為世界糧倉之一的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糧食産量預期將獲得豐收,這也為穩定世界糧價發揮了作用。

擴大防災減災國際合作

有分析認為,由於全球氣溫的升高,地表水分加速向空中蒸發,即使降雨量有所增加,多數地區也會形成乾旱。數年前,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學家戴愛國就發表文章稱,20世紀70年代以來,地球上嚴重乾旱地區的面積擴大了一倍。今年,乾旱災害在全球範圍內尤其突顯。對於日趨嚴重的乾旱問題,不少政府已經著手制定更長遠的戰略。澳大利亞已經開始調整農業生産結構,比如放棄用水量大的作物種植,依靠技術進步,開發新産品,發展那些高品質、低耗水的農作物等。

氣候和糧食是全球性問題,國際社會需要共同努力,才可能更好地應對這一共同挑戰。參加北京國際研討會的WMO農業氣象委員會主席吉姆·塞林格説,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如紐西蘭、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中國等都遭遇了嚴重乾旱,此時開會共商協作非常及時。丁聲俊也指出,應對糧食安全問題,各國應當協同合作,致力於改善生態環境,變非可持續發展模式為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從根本上改善世界氣候惡化形勢。當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第二十五屆理事會會議暨全球部長級環境論壇年會正在肯亞內羅畢召開,重點討論全球金融、糧食等危機給生態環境帶來的機遇和風險,呼籲各國推行綠色經濟。

對於如何擴大在防災減災領域的國際間合作,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司長翟盤茂説,需要加強共同監測和氣象資訊交流。旱災糧食損失佔氣象災害損失總量的60%左右,而其中的一些災害是可防可治的。開展可持續農業的備災與管理、乾旱指標與監測、國家乾旱政策與策略、極端溫度、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國際合作,符合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

目前,國際社會正努力從源頭上降低旱災發生的可能。今年2月16日是《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4週年。在改善環境方面,各國都在加緊採取行動,如旨在遏制沙漠化、緩解薩赫勒地區乾旱少雨狀況的非洲“綠色長城”計劃已經進入實施階段。(本報駐外記者 吳志華 李 淵 陳曉航 任建民 本報記者 韋冬澤 廖政軍)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 梔子花
[收藏] [列印] [ ] [關閉]
相關新聞
-北方冬麥區降水範圍擴大 山東河南等降溫超8℃
-8省受旱面積減少近半 旱區面臨凍害風險 原因 民調
-中國作物受旱面積減少641萬畝
-河南未來一週多小雨雪光顧 對緩和旱情很有利(圖)
-洪湖水體因乾旱80天縮減35% 未來水位將繼續下降
-我國中東部將降溫4~8℃ 旱區不宜澆灌返青水
-安徽遭50年不遇乾旱 直接損失已近16億
網友留言 進入論壇>>
昵 稱 匿名
留言須知 版權與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