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串起絲路機遇

發佈時間: 2017-11-23 09:45:05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陸婭楠 | 責任編輯: 殷曉霞

關鍵詞: 中歐班列,一帶一路,機遇

日前,中國鐵路總公司傳來消息:自2011年開行以來,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突破了6000列。這個數字,乍一聽似乎稀鬆平常,畢竟中國鐵路一日的跨局貨車開行量就相當於這個7年累積量的2/3。然而,回溯歷史就會發現,6000中歐班列的開行,著實不易。

2011年,中歐班列開行元年,這趟跨境貨運列車只開行了17列,其後每年的開行量依次為42列、80列、308列、815列、1702列,可謂翻倍增長。到今年,中歐班列的年開行量突破3000列,已經超過了2011年至2016年六年開行數量的總和。

是什麼引發了中歐班列的爆發性增長呢?

不斷提升的高性價比,是重要原因。這幾年,通過合作各方的不斷努力,中歐班列的運輸時間不斷縮短,開行線路和密度逐漸增加。作為運輸産品,中歐班列已經以速度快、安全性高而聞名。曾有義烏商人算過賬,同樣一批小商品運去西班牙馬德里,中歐班列的運程比海運縮短了9000公里,運作時間從21天壓縮到最快16天,比海運至少節省一多半的時間,運輸成本下降了近30%。這樣的致富快車,誰不願意搭乘?

中歐班列受熱捧的根本原因,並不只是因為産品本身,更在於它所承載的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新理念。自4年前,中國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以來,“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不斷擴大,沿線國家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實實在在。換言之,倡議是中國的,機遇卻是全世界共用的,中歐班列就是最好的範例。

中歐班列是趟普惠列車。中歐班列雖然由中國發起,卻不是一邊倒、一頭賺的利己生意。在2000多種“中國製造”運抵中亞和歐洲市場的同時,英國母嬰産品、德國啤酒、西班牙火腿、哈薩克麵粉等搶手“海淘貨”,也通過中歐班列來到中國消費者手中,讓歐洲企業抓住了中國消費升級的商機。在全球經濟復蘇低迷的背景下,高效率的中歐班列激活了更多的潛在需求,讓沿線製造業與消費者互惠互利。

中歐班列又是個開放包容的合作平臺。中歐班列連接中歐,卻造福沿線,是振興區域經濟的“孵化器”“造血儀”。航空、海運往往都是直達運輸,中途不再發生任何交易,而跨境鐵路運輸卻可以中途多次編組,卸下貨物,再裝運新貨,因此也形成了強大的外溢效應。每一個鐵路轉机編組站就相當於一個網路熱點,可以吸聚製造、倉儲、運輸、金融、資訊、餐飲、住宿等多種産業,形成新型産業園或物流特色小鎮,為沿線地區調整産業結構、增加就業崗位提供“造血”機能。實際上,通過各沿線國家共商共建,像新疆阿拉山口等城市,已開始“借路下蛋”,站在“一帶一路”的“風口”上,等待磨礪成 “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璀璨奪目的明珠。

11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路論壇的賀信中指出,建設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路是加強沿線各國民間交流合作、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舉措。中歐列車,正如遊走在這張闔作網路中的畫筆,勾勒出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的美好前景。“計利當計天下利”,中歐班列累計開行6000列只是一個新的開始,隨著中國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形成,中歐班列必將牽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行穩致遠。

(作者為本報經濟社會部記者)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