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單車圈粉“老外”

發佈時間: 2017-11-21 13:43:56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葉曉楠  | 責任編輯: 殷曉霞

關鍵詞: 共用單車,圈粉,老外

來自尚比亞的留學生鄧肯,站在三十多輛五顏六色的共用單車中,熟練地用手機對著一輛黃色單車掃碼,解鎖,騎走去地鐵站。

“現在,我和我的留學生朋友在中國的生活幾乎離不開共用單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尚比亞留學生鄧肯對筆者説道。近年來,“網際網路+自行車”的共用單車模式,迅速席捲中國各大城市,不僅掀起了騎共用單車的熱潮,還吸引了大量像鄧肯這樣的外國“粉絲”。

“年輕”的共用單車,僅僅憑著兩輪驅動,便已“騎”向世界更遠的角落。

“老外”紛紛點讚

中國傳媒大學的泰國留學生劉玲玲在中國已經呆了6年,正好趕上了共用經濟的浪潮。逢閒時週末,她和朋友們經常騎共用單車去附近的朝陽大悅城消遣。

“坐公交或者汽車過去實在太堵了,騎上共用單車後,我發現這實在是太方便了,後來我又向其他留學生朋友推薦。”劉玲玲説。她所在的公寓附近,總是停放著幾十輛共用單車,很受外國留學生們的歡迎。

如今,“掃一掃,即騎走”的共用單車在中國大小城市遍地開花,在滿足公眾短距離出行需求、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促進綠色低碳環保出行、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今年9月,國家資訊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佈的《共用單車行業就業研究報告》顯示,到2017年7月,國內共用單車累計投放量約1600萬輛,國內共用單車用戶規模達到1.06億,共用單車已經成為中國大街小巷中最獨特的風景。

在街頭穿梭著的共用單車騎行者中,不乏像劉玲玲這樣的“老外”的身影。2007年,土耳其留學生希望來到中國,買了第一輛屬於自己的自行車。如今,他告訴筆者:“如果當時我住的地方和上學的地方有共用單車的話,可能我不會買自己的自行車。”

近期,來華報道十九大的部分外國記者在大會開幕前夕赴廣東省走訪時,不少人對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用單車等正在中國蓬勃發展的創新經濟業態印象深刻。當發現街頭隨處可見的“共用單車”時,外國記者們仔細詢問用法,下載軟體“試騎”,並表示要將這個“新鮮事”播報給本國讀者。

中國智造帶來便捷體驗

可愛、方便、輕快、有序、健康、環保……這些是“老外”提到共用單車時常常給出的誇讚。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經常在朋友圈轉發有關中國興起共用單車的消息。他説:“共用單車讓騎行回歸人們的生活,因為它既便捷又便宜。”他認為共用單車更加人性化地滿足了人們點對點的出行需求,讓公共交通變得更有吸引力,更方便。

如今,中國智造正為自行車大國注入了新的內涵。事實上,共用單車並不僅僅只是一輛自行車,其背後有著衛星定位系統、移動支付、大數據等諸多科技成果支撐,中國創業者在全球率先將這些科技元素結合到一起,這才開發出了共用單車模式。

今年4月,劉玲玲在泰國老家也發現了共用單車的身影。“由於只能辦卡用車、不支援快捷網路支付,使用者並不多。”方便和快捷是眾多受訪者選擇中國共用單車的理由。

綠色、環保也是中國時下掀起共用單車熱潮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些年來中國人越來越注意環保了,共用單車不僅可以減少污染,還能減緩城市擁堵。”鄧肯很看好共用單車的發展。

如今,中國的共用單車以科技的創新和進步,給人們的短途出行帶來了高效、智慧、綠色的解決方案,中國品牌的高端、科技化形象也得到更多的認可。

科學治理護航發展

共用單車火爆的同時,也出現了企業無序投放、車輛亂停亂放、違法違規使用、車輛安全隱患和用戶資金風險等問題,特別是今年下半年,企業投放車輛規模呈爆髮式增長,對公共道路資源承載能力、城市環境面貌和安全運作秩序都帶來了挑戰。

在劉玲玲看來,單車圍城、監管空白和騎行安全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人行道上停放了太多的單車,每天有很多單車被破壞,這給城市治理帶來了很多麻煩。”

中國政府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積極探索有效的共用單車治理方式,精細化管理正在成為共用單車治理中的重要課題。

目前,上海、北京、成都、深圳、杭州等多個城市都紛紛出臺了辦法,對共用單車進行規範管理。

在國內掀起浪潮之後,多家共用單車公司紛紛出海,為全球用戶提供高效便捷、綠色低碳的出行服務。不過,中國共用單車出海並不如預想中的容易。

“我們國家有的地方沒有單車行道,共用單車有時不太方便。”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生Miki Thoh表達了她的憂慮。在她看來,還需要解決海外共用單車“水土不服”的問題。這樣,無論在本土還是海外,都能如鄧肯所預期的那樣——“共用單車的熱潮還會一直持續下去。”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