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進入到增長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在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用的指引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是要推進三大拓展,加快實施六大舉措,推動産業發展邁向中高端,重塑中國經濟競爭優勢。
一、著力推進三大拓展
建設創新型國家,不單單要實現研發投入多、智慧財産權産出高等目標,更重要的是能夠讓科技成果更多惠及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讓創新真正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成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為此,要在戰略部署上著力推進“三大拓展”。
一是拓展産業領域。即由之前重點強調高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創新發展,向創新驅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服務業跨越發展以及創新驅動高技術産業、戰略性産業、新興産業加快發展等多個方向並行拓展。既要進一步突出創新驅動發展的主攻方向,加大力度發展綠色、健康、資訊、能源等戰略性産業以及知識技術密集的高技術産業,將戰略性新興産業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向,著力營造有利於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也要充分發揮創新推動製造業、農業等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作用,全面提升傳統産業品牌效應和附加價值,構築新競爭優勢。大力支援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低碳化發展,完善製造業創新體系,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的支援,支援綠色清潔生産,推進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引導整個實體經濟向更加清潔、節能和安全的方向發展。更要大力促進網路、資訊、生物、新材料等現代科技加快與文化、旅遊、物流等服務業加快融合滲透,推動服務業向更高品質、更高水準發展。
二是拓展創新主體。即由之前著力突出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向既強調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又強調最大限度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新活力雙向拓展。要為企業這一創新的發動機持續添油加力,進一步加大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加計扣除政策支援力度,引導政府專項資金、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支援企業創新;建設企業主導的高水準産學研合作機構,在急需産業化的重大科技産業前沿領域技術,建立主要項目由企業牽頭組織承擔的攻關團隊,形成“企業為主導+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主力+政府支援+開放合作”的組織模式;引導高端創新人才向企業集聚。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業創新活力,以“雙創周”、創新創業大賽等多種形式在全社會弘揚創新文化和企業家創新精神;持續推進商事制度、市場準入制度改革,拓寬創業投資退出渠道,為大眾創新創業降低制度門檻;支援雙創基地建設,積極探索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在全國營造“雙創”生態。
三是拓展創新基礎。即由前期聚焦于創新的科學技術教育基礎向夯實創新驅動發展的“硬”基礎和“軟”基礎並行拓展。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的“硬”基礎支撐,要加大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重大前沿尖端領域技術攻關力度,大力支援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整合資源建設一批支撐高水準創新的基礎設施和平臺。同時,加快完善資訊基礎設施,推進資訊資費價格下降,佈局建設統一開放的國家大數據中心體系,推進數據資源共用和電子政務重大工程建設。在傳統産業領域加快部署、實施一批重大節能、減排、降耗應用示範項目。加大對基因檢測、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産品的投資。夯實創新驅動發展的“軟”基礎,就是要完善人才培養和引進制度,圍繞建設高水準人才隊伍目標,深入推動教育改革,加強創業創新教育,改革技術移民制度,改革人才評價機制。圍繞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科研院所目標,要加快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支援民辦大學發展,推進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設。強化智慧財産權保護的長效機制,持續完善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運營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
二、加快實施六大戰略舉措
一是建立健全創新驅動發展的考評指標體系和評估實施機制。在現行定期公佈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考慮增加2到3個反映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的相關指標,例如全要素生産率、知識密集型産業增加值佔比、創新型企業數量及變化情況等。加快推進地方幹部、國有企業、銀行及金融機構等業績考核指標體系改革,避免以量、以資産安全和保值增值作為考核業績的唯一標準,吸納更多反映創新績效的指標作為考核標準。鼓勵各類第三方獨立研究機構、民間智庫、企業研究院等發佈創新發展的綜合情況及行業、企業創新情況的指標、指數。
二是組織實施一批重點領域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選擇生物醫藥、新能源、資訊技術、汽車、鋼鐵、石化、輕工、紡織、文化、旅遊、農牧等若干行業,制定創新驅動發展專項規劃,明確創新驅動發展轉型的路線圖和時間表,著力解決制約産業創新發展的體制、關鍵核心技術等問題,制定切實的政策保障措施。還要切實推動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外資經濟以及縣域經濟區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以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激發各類所有制主體的創新活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化規模優勢、市場優勢、資源優勢為創新優勢。發揮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等創新驅動發展先行先試地區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加速技術、資金、人才區域間流動,提升縣域經濟創新水準。
三是加快推進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提升企業創新實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其一,以普惠性政策手段持續優化企業創新的制度環境。結合目前結構性減稅的稅制改革方向,進一步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儀器加速折舊等稅收政策執行力度,逐步提高抵扣力度,探索對中小創新型企業研發投入的直接稅收補貼。其二,創新模式吸納企業參與國家層面的戰略性重大技術攻關。建立需求導向、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機構以提供研發服務方式參與的關鍵領域産業技術攻關體系。進一步加大國家財政資金對企業創新的分配傾斜。其三,實施創新企業百強工程。爭取5到10年時間,使骨幹企業真正具備生産一代、研發一代、儲備幾代的技術創新能力,在若干領域形成顛覆性技術能力。培育一批國際競爭力居世界前列的創新型企業和一大批富有創新活力的中小企業集群。
四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健康發展。要進一步明確創新創業的“主攻部隊”。及時把握科研人員、海外歸來人才、大學生、返鄉農民等“新四軍”以及大中型企業、中小微企業等創新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制約,抓住重點、分類施策。要科學甄別未來一段時期創新創業的“主攻方向”。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發展趨勢,厘清近中短期最有可能實現商業化、帶來行業格局顛覆性變化的突破口和重點方向,積極引導各方力量向孕育商業潛力的方向聚焦。進一步推進商事制度、市場準入制度改革,拓寬創業投資退出渠道,完善政策扶持體系,支援創業平臺建設。進一步加強“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力度,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創新和企業家精神。要採取獎勵、舉辦創業大賽等措施,進一步激活人民群眾的創業創新基因。支援“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引導各地建設各具特色的創業創新生態。
五是加大重大技術攻關,著力構建先進基礎設施等硬環境。要在整合現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重點,完善實施機制,研究制定“國家重大技術清單”,明確發展路線圖、時間表和相應的技術經濟政策支援措施。著力構建國際一流的創新基礎設施,推進資訊等重大網路工程建設,佈局建設統一開放的國家大數據中心體系、國家基因庫、能源環境研發及檢驗檢測中心等,推進數據資源共用、電子政務、健康、能源環境等重大工程建設。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優化整合國家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加快建設關鍵領域産業創新中心。在北京、上海、武漢、廣州、深圳、西安等重要城市建設一批面向基礎前沿領域的科技基礎設施平臺。加快建設網路化服務平臺等新型協同創新平臺。鼓勵科技基礎設施、創新載體、大型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向社會開放創新創業平臺、計算存儲設施和數據資源,提供技術研發、標準和産品服務品質檢驗檢測等。
六是著力打造匯聚人才、知識、資金等創新要素的政策環境和體制機制生態。圍繞打造創新軟環境目標繼續做好三個環境的建設:1、匯聚更多創新人才的教育和用人環境。以素質教育彌補應試教育弊端,持續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打造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結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完善留學生培養支援機制,探索試行技術移民。著力解決個稅抵扣、網路搜索限制等海外創新型人才普遍關切問題,吸引人才跨境流動。2、有利於更多科技成果實現商業價值的智慧財産權保護和轉化環境。大幅度提高智慧財産權權利人勝訴率、判賠額,切實加強智慧財産權行政執法及兩法銜接,建立智慧財産權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聯網查詢平臺,加快智慧財産權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和專業化發展。進一步貫徹落實新修訂的科技成果轉化法。3、吸引更多資金支援創新的投融資政策和制度環境。完善財政資金補貼創新的方式手段,發揮政府引導資金的示範和撬動作用。針對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支援創新中遇到的抵押物不足、回報週期長、不良資産率高等問題,積極引入擔保公司等第三方機構,以投貸聯動、政府聯合金融機構風險擔保等多種方式,引導政策性金融機構向早期投資、風險投資傾斜。
(作者係國家發改委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創新戰略室主任、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