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權: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頭戲

發佈時間: 2017-11-17 08:29:52 | 來源: 中國經濟網 | 作者: 黃漢權  | 責任編輯: 殷曉霞

關鍵詞: 黃漢權: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頭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契合了我國經濟由高速度增長階段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變化,對我國經濟闖關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處於關口期的中國經濟,面臨著從量變到質變轉化的門檻,如果跨過去了,經濟發展就會越上一個新的臺階;如果跨不過去,我國經濟就可能繼續在中低端池子裏上打轉轉。其意義可以從“三個轉變”去理解。一是經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因為我們的資源、環境已無法承受粗放型增長方式了。二是經濟(産業)結構要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在更高水準上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合作。三是經濟增長動力要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依靠創新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只有通過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順利推進這三個轉變。

如何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把握三個核心內涵。一是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二是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益。三是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形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怎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十九大報告講了六個方面,即六大重點任務,這裡重點談談産業體系。産業是經濟體系的基礎和內核,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頭戲。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這也是一個新提法。“新”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堅持問題導向,針對近兩年我國經濟“脫實向虛”現象加劇,強調把經濟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突出實體經濟在産業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二是把現代金融從服務業中突顯出來,納入産業體系的一部分,強調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的本原。三是強調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三大要素有效組合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四句話的邏輯關係是:實體經濟是根基,科技創新是筋骨,現代金融是血液,人力資源是神經中樞和細胞,只有把科技、人才、勞動力、資金等要素組合起來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去,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從現實情況看,我國科技、人才、資本等資源都是非常豐富的,在世界排名也非常靠前。在科技創新方面,2016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1.57萬億元,佔GDP比重2.1%,達到OECD國家平均水準;經過這些年的大力度投入,我國科研基礎條件和平臺也處於世界較高水準;2016年我國國家創新競爭力世界排名22位,科技水準逐步從跟跑走向並跑,部分領域處於領跑階段。在人力資源方面,2016年我國就業人員總數達到7.8億人,超過歐洲總人口,其中各類知識和專業技能人才1.5億人,工程師隊伍總量全球第一。在金融方面,2017年9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166萬億元,金融總資産規模超過200萬億元,相當於GDP的2-3倍。這説明我國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具有良好的科技、人力資源、金融等要素支撐。

但現在的問題是,這些資源並沒有有效投入到實體經濟中去,或者説産業體系的四個方面發展並不協調,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背離和突出現象。就是實體經濟而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三重擠壓”,即中高端産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中低端製造業向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分流,還有産業資本和社會資本向虛擬經濟倒流,導致實體經濟發展遭遇資金、缺人才、科技“三缺”,陷入成本高企、結構失衡、轉型困難等困境。在科技創新方面,主要問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資源分配不合理、科技創新激勵機制不足、科技與實體經濟兩張皮現象依然突出、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等,如2016年我國專利授權175萬件,實施率只有10%。在金融方面,存在金融供給約束和資金配置扭曲,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産或在金融系統內空轉,産能過剩行業和國有企業佔有大量資金,新興産業和中小微型企業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致使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得不到金融供給的有效支援。在人力資源方面,主要問題是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科研人員大而不強、缺乏世界級科技大師和“高精尖”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産和創新脫節等,如有分析表明,2015年清華北大畢業生約30%在金融領域就業,説明高端人才大量流向金融行業,進入以製造業為重點的實體經濟部門少。可見,目前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還沒有形成有效組合、向實體經濟聚力發力的協調發展格局。

針對以上問題,要按照十六字方針的要求,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政策創新,推動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有效組合併向實體經濟匯聚,形成振興實體經濟的共振合力。一要把振興實體經濟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中之重,如同把“三農”問題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樣。二是把科技創新的重點放到實體經濟上,因為目前的創新主要在服務業領域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比較多,製造業的創新特別是“硬科技”方面的創新比較少。三是把金融“活水”合理引導向實體經濟,可以在稅收上對向實體經濟貸款或投資的資本收益實行低稅率,對金融、房地産投機的資本收益實行高稅率。四是大力培育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思維的企業家,科學、數學和工程背景的科技人才,多學科知識的複合型人才,以及掌握精緻製造技術的工程師和工匠人才,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對多層次人才的需求。五是通過政府“讓利”和要素市場化改革引入競爭來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讓實體經濟企業休養生息、積蓄能量加快轉型升級。

(作者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