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戰略——“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是我國政府提出的一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國際合作倡議。深入了解“一帶一路”的現狀、問題、機遇、挑戰、動力與趨勢,進而促進“一帶一路”共建共贏引起世人廣泛關注。
中國社科院亞太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中國科學院“一帶一路”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劉衛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等專家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7)春季論壇上圍繞“一帶一路”視角下的政府與企業的關係、包容性的全球化、國際産能合作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中國社科院亞太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
“一帶一路”建設中應兼顧政府與企業的目標
2015年發佈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就明確提出了“一帶一路”建設中政府與企業的關係。在現實中,圍繞這一對關係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其根源在於對“一帶一路”存在一些錯誤認識,尤其是,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很多人都把“一帶一路”當成對外援助項目或者政府行為。哪些應該是政府做的,哪些應該是企業做的?在政府與企業的關係裏,存在著目標不清晰的問題。
我們在談“一帶一路”對外投資的時候,也經常把兩者混為一談。政府和企業的投資目標顯然是不一樣的。如果用義利觀表述的話,政府追求的是義,企業追求的是利,這兩者需要結合。
與此不同,我們在討論風險和目標的時候,經常把兩者分離開。比如討論風險,我們更多的是討論企業投資“一帶一路”的風險,包括政治、經濟、安全、宗教等等,卻忽視了政府層面的目標與風險。如果企業賺不到錢,“一帶一路”將失去可持續性;如果企業賺到錢了,跟“一帶一路”之前的行為一樣,那麼“一帶一路”也失去了應有之義。“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前,中國與沿途國家就有貿易投資合作,“一帶一路”倡議之後仍然在合作,這兩種合作怎麼區別?過去三年,我們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投資增速加快,但僅僅快就是“一帶一路”的成功嗎?顯然不是這樣。我們還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和平發展進程獲得一種國際認同,同時提高中國的軟實力,樹立中國良好的聲譽,這種意義是國家層面的。所以,這兩種目標,在“一帶一路”中應該有機結合,忽略任何一個目標都不能説取得成功,所以,“一帶一路”的成功應該是兩種目標的結合。
政府在“一帶一路”中究竟應該做哪些事?大致可分為四點。
第一,宣傳“一帶一路”的理念。“一帶一路”在歷史上找不到一個可複製的模板,要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真正接受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有一個邏輯,世界上越多的國家支援我們,就意味著“一帶一路”越成功。世界各國的支援只是“一帶一路”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不能簡單地把支援和成功劃等號。真正要宣傳“一帶一路”的外交理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未來這項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個問題上,企業承擔不了這種責任,必須由政府來做。
第二,構建合作機制。“一帶一路”和現有的區域合作機制最大的區別特徵是合作機制多元化,不僅在不同區域的合作機制不一樣,而且在同一區域裏也有多元化的機制。這種多元化合作機制顯然不是企業決定的,而是由政府決定的,政府考慮的因素不只是經濟因素,還需要考慮整個的大戰略。
第三,政府需要考慮“一帶一路”的融資機制。融資是“一帶一路”核心問題。政府應該出哪部分錢,這是很大的問題。它既然不是一個對外援助項目,就不能通過財政手段來支付。政府能做的更多的是開放性,它的來源是財政,但它的運作機制是市場。這次峰會提出的中國增資絲路基金,包括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的增資都是要做這件事。亞投行和其他國際金融機構對“一帶一路”的投資決策標準沒有什麼區別,它也是按照獨立的金融機構來跟“一帶一路”打交道。現在的絲路基金、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能否適應在“一帶一路”起步階段,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供融資支援?開髮式金融和市場化金融在一個項目未來的建設中怎樣協調?這些問題到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
第四,政府最難做的一件事,也是政府需要做的事是如何引導企業,讓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前提下實現國家戰略目標,以企業目標為前提兼顧國家目標。只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一帶一路”才能真正意義上取得成功。坦率地説,到現在為止,如何引導企業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這一點上,並沒有一套完善的機制。
那麼,如何兼顧企業和政府的目標?
首先,“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前,中國企業“走出去”遇到的最典型問題就是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由於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不到位,出現了我們投資越多,對我們的反感越加劇這種尷尬的困境。
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是由東道國決定的,我們作為投資母國,如何和東道國在法律法規機制上進行合作,讓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同時履行社會責任,這是一個難題。
其次,搭建載體。習主席在去年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談到義利觀的時候,説既要讓中國企業獲得投資收益,又要照顧到民生。這是經濟學的外部性問題,企業通過投資産生正外部性,能夠使當地民眾獲利。所以,要實現這種正外部性就要搭建合適的載體。這種載體如何讓正外部性有機地發揮出來是第二點需要做的。
再次,引導投資方向。我們現在提出要加強國際産能合作,一個很好的口號是綠色絲綢之路,很重要的一塊是我們要選擇適合當地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如何引導企業符合綠色絲綢之路的理念,進而産生所謂的正外部性。
最後,需要引導企業在選擇合作夥伴的時候要有一套機制。一家單獨的中國企業出去風險會非常大,如果選擇和當地東道國企業合資了,這種風險就會降低。同時正外部性也更容易産生。如果再吸引到第三方企業參與,涉及中國企業、當地企業、第三方企業在什麼樣的組合下能夠有機地既能保證我們自身利益,又能産生外部性,這又是一個新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