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發佈時間: 2017-05-31 09:14:47 | 來源: 經濟日報 | 作者: 白海星 文晶 | 責任編輯: 劉芳奇

關鍵詞: 內功,鍛造産業,車身電子,保稅物流,安徽省委書記

圍繞加快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的目標要求,安徽省明確“四高”的努力方向,即加快發展高端化的外向型産業集群、加快構建高品質的雙向開放格局、加快打造高水準的對外開放平臺、加快形成高效率的開放體制機制——

隨著第十屆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在合肥落下帷幕,安徽再掀一輪投資熱潮。一次涵蓋家電和電子資訊、汽車和汽車零部件、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和新材料等行業500個重點優勢項目的“大餐”,讓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逾4000名客商大呼過癮。

此次博覽會簽約項目222個,投資總額3409億元,協議引資3360億元——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安徽顯然“有備而來”。

“按照‘加快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的目標要求,我們明確了‘四高’的努力方向,即加快發展高端化的外向型産業集群、加快構建高品質的雙向開放格局、加快打造高水準的對外開放平臺、加快形成高效率的開放體制機制。”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説。

産業支撐練“內功”

謀定而後動。安徽省重點圍繞“三大定位”謀劃推進全省開放發展:一是圍繞成為“一帶一路”重要樞紐擴大開放。自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以來,全省與沿線2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城市簽署10余項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協議,達成經貿、文化、教育等合作項目50余項。“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庫,入庫項目106個,總投資9624億元,目前過半項目已開工建設。二是圍繞成為長江經濟帶重要戰略支撐擴大開放,全面提升皖江地區開發開放水準,加大港口資源整合力度,積極推動組建沿江港口投資運營集團,深化與上海港、寧波港、南京港聯運合作,去年全省水運港口國際集裝箱運量達到44.5萬標箱。三是圍繞成為長三角新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擴大開放,努力實現與長三角經濟圈互通、互融、互惠。

無論是內陸還是沿海,要成為開放高地,最根本的還是在於練好“內功”,最核心的是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系。

“我們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為抓手,提升産業發展層次和綜合競爭力。”安徽省省長李國英告訴記者,安徽省就是認準這一點,在産業支撐上苦練“內功”。

強化原始創新,鍛造産業轉型升級的源頭支撐。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重大戰略平臺,特別是今年剛剛啟動建設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繼上海張江之後國家正式批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此為依託,聚焦資訊、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統籌基礎研究、前沿高新技術、戰略性工程技術,提升現有同步輻射、全超導托卡馬克和穩態強磁場等大科學工程性能和開放度,力求催生一批變革性技術,努力形成一批支撐創新發展的技術産業成果。安徽省在量子通信、資訊顯示、智慧語音等領域已經取得了一批全球領先的創新成果。

強化産業創新,打造創新型現代産業體系。2016年,安徽省在既有14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發展基地的基礎上,又啟動了第二批10個基地和首批7個重大工程、重大專項建設。2016年,24個基地實現産值突破5000億元、佔全省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50%以上,帶動全省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突破萬億元、增長16%。智慧語音、平板顯示、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處於國際國內一流水準。

強化制度創新。“源頭創新是基礎,産業創新是目標,但如果沒有制度創新,這兩個創新就無法實現。”李國英告訴記者:“我們正在謀劃建設全領域覆蓋的技術和産業支撐體系、全鏈條跟進的平臺和企業支撐體系、全生命週期的金融和資本支撐體系、全要素服務的制度和政策支撐體系。這四大創新支撐體系的構建,將顯著提升全省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加快形成提升産業層次和經濟發展品質效益的嶄新路徑。”

1   2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