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需金融先行

發佈時間: 2017-05-17 09:41:34 | 來源: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李若愚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一帶一路,金融,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自2013年秋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一帶一路”建設已走過4個年頭。中國的發起與推動得到了沿線國家的廣泛參與及配合,“一帶一路”的理想藍圖正日漸成為現實。“一帶一路”要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共同努力的目標,“五通”發展目標中的“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與金融支援密不可分。2017年5月14-15日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是對前期經驗和成果總結的盛會,也是對未來的深入推進凝心聚力、共商大計的盛會。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幕式上發表的主旨演講中特別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血脈通,增長才有力。”

中國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支援不遺餘力

金融支援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工具,具有引領和主導作用。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投入大量“真金白銀”,積極爭取沿線國家的合作與參與,釋放出充分的誠意。設施聯通方面,中國與相關國家共同推進了以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亞吉鐵路、匈塞鐵路、瓜達爾港、比雷埃夫斯港等為代表的眾多互聯互通項目,中國進出口銀行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為項目建設提供了貸款支援。金融支援貿易暢通方面,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超過2.63萬億元。2014年至2016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資金融通方面,中國主導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經為“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9個項目提供17億美元貸款,中國出資設立的絲路基金投向“一帶一路”建設投資達40億美元。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的四年間,中國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對“一帶一路”建設主要圍繞四方面給予了充分的金融支援。

一是充分發揮國內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作用,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資金保障。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發放貸款超過1600億美元;2014年至2016年底,中國進出口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放貸款5400多億元人民幣。除了開發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金融機構外,中國商業銀行也是“一帶一路”建設資金的來源之一。截至2016年底,工農中建四大行對於“一帶一路”項目各類授信支援超過2000億美元。除銀行外,中國保險資金也發揮其長期穩定優勢,通過債權、股權、股債結合、股權投資計劃、資産支援計劃和私募基金等方式,積極參與長週期、大規模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截至2016年底,中國已成立總規模3000億元的保險投資基金,主要投向包括“一帶一路”在內的國家戰略項目。

二是主導成立區域投融資機構,加強區域金融合作。為解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瓶頸,中國積極推動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等區域投融資機構。中國倡議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于2015年底成立,是中國主導創建的政府間性質的區域多邊開發機構,中國持有的股本佔比為30.34%,投票權佔總投票權的26.06%。絲路基金總規模400億美元,首期100億美元,由中國出資,于2014年底正式啟動運作。截至目前,已有77個國家加入了亞投行。絲路基金並非政策性的機構,要按照“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原則開展投資業務和公司的運營。絲路基金主要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産業合作、金融合作提供資金支援。“亞投行”的運營主要採取債權投資的方式,即向某個建設項目發放貸款,絲路基金以股權投資為主,兼顧債權、貸款及基金等多種投融資形式。

三是將“一帶一路”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相結合,兩者相互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推進起到了促進的作用,中國央行不斷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以及人民幣結算的範圍和規模。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已先後與2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央行簽訂了總額超過9000億元人民幣本幣互換協議,還與8個沿線國家實現了貨幣的直接交易,並與兩個沿線國家實現了貨幣的區域直接交易。中國還在7個“沿線國家”建立了當地的人民幣清算安排。中國大力發展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參與者有不少是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機構。人民幣在境外流通量繼續增長,同時建立了多個離岸人民幣市場。

四是中資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進行業務佈局。近年來,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鼓勵下,為更好地服務“走出去”的中資企業,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擴展在沿線國家的機構佈局。截至2016年底,共有9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62家一級機構,其中包括18家子行、35家分行、9家代表處。從機構類型看,5家大型銀行是中資銀行“走出去”的主力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機構佈局初具規模。目前,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承保沿線國家出口和投資超過3200億美元。

中國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支援將“更上層樓”

在2017年5月14-15日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各國政府、地方、企業等達成一系列合作共識、重要舉措及務實成果。從成果清單可以看出,未來中國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支援將“更上層樓”。中國將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預計約3000億元人民幣。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將分別提供2500億元和13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用於支援“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産能、金融合作。習近平總書記在高峰論壇開幕式的演講中提出,“我們要建立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創新投資和融資模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建設多元化融資體系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務網路。”預計未來中國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支援將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在保持開發性金融主導的同時,創新投資和融資模式,建設多元化融資體系。在當前“一帶一路”建設所涉及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産業合作中,主要依靠中國國內銀行融資,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代表的中國式開發性金融機構為主。目前國家開發銀行已經發展為全球最大的開發性金融機構、中國最大的對外投融資合作銀行。此外,還有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政府間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參與。開發性金融既不同於具有優惠性質的政策性金融,也不同於以盈利為主的商業性金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狀況差異大,而且大部分是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能源資源開發、交通基礎設施等各領域均存在投融資期限較長、未來收益不確定、資金需求量大、回報週期長的問題。而這正是開發性金融的優勢,開發性金融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為宗旨,以國家信用為依託,以市場運作為基本模式,以保本微利為經營原則,以中長期投融資為載體,有利於突破建設需求的融資瓶頸。據初步統計,“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建設潛在資金需求將達到20萬億美元,而目前全世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供給每年還不到需求量的5%,投融資的供給跟不上需求。在巨大的資金缺口面前,未來開發性金融仍將是“一帶一路”投融資的先鋒,但中國商業性金融、沿線各國的金融機構以及多邊開發金融機構等將更多參加進來,未來中國金融機構將加強與沿線各國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加強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及其他多邊開發機構的合作,利用中國-東盟、中國-歐亞、中國-中東歐等多類政府性基金,開拓新的合作領域,探討新的合作模式。通過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國際多邊機構的合作創新等來形成成本可接受的融資方案。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

二是進一步發揮人民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推動人民幣從貿易結算貨幣提升至國際投融資貨幣。2015年末,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特別提款權(SDR),加入SDR有助於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人民幣也就更易獲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認可和接受。據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預測,今後五年中國的對外投資能夠達到每年1200億到1300億元以上,其中會有相當多落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未來我國將繼續借助“一帶一路”戰略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發揮人民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在深入拓展人民幣貿易跨境結算空間的同時,積極探索擴大人民幣在“一帶一路”建設投融資中的使用,鼓勵企業開展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推動境外人民幣貸款。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契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推進模式從以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為主的模式向以國際投融資為主的模式升級。

三是全面推進金融互聯互通。除了國內金融機構進一步“走出去”,尋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機構與業務佈局外,包括金融市場聯通、金融基礎設施的聯通以及金融監管當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等在內的金融互聯互通也將全面推進。金融市場聯通的重點是提高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水準,便利境外機構進入中國債券市場發行和投資債券,為“一帶一路”拓寬資金來源。金融基礎設施聯通主要包括支付結算體系、法律體系等金融運作的監管規則和制度安排。在金融科技的發展和帶動下,各國可以更有效地推動以網際網路/電信支付、手機銀行為核心的普惠金融,加強經驗交流。金融監管方面,中國監管部門應加強與沿線各國金融監管當局的交流與合作,選擇並推動與沿線尚未正式建立監管合作機制的國家簽署雙邊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建立雙邊監管合作機制,擴大資訊共用範圍,加強日常跨境監管溝通協調。 (作者:李若愚 國家資訊中心)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