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導"包容性全球化"

發佈時間: 2017-05-12 16:32:4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盧倩儀 | 責任編輯: 袁放

關鍵詞: 一帶一路,包容性,21世紀,經濟走廊,國家主席

'一帶一路'倡導'包容性全球化'

2013年10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題為《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演講。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漫漫絲路,澤遺百代。曾經,這裡“絲綢茶葉陶瓷萃,商賈僧人行旅偕”。往事越千年。如今,“一帶一路”正努力讓古絲綢之路重煥活力並與時俱進。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這是中國提出的造福中國人民與沿線國家人民的重要倡議,肩負著讓沿線各國共同現代化、文明共同復興的歷史重任,源於中國,屬於世界與未來。

“絲綢之路經濟帶”東牽亞太經濟圈,西係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它通過各种經濟走廊形成經濟帶,發揮經濟集聚和輻射功能,是中國改革開放形成的“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經驗的運用。目前,中蒙俄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已在積極規劃建設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則在“21世紀”,是中國提出的21世紀海洋合作新理念,充分表明瞭中國的立場:不走近代以來海洋擴張、殖民與海洋霸權的老路,開創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海洋文明。

“異域駝鈴風雨路,漢唐氣象大胸懷。”“一帶一路”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秉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原則,實現真正的“包容性全球化”。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

何謂“包容性全球化”?這是區別於“傳統全球化”而言。古代絲綢之路被“奧斯曼之墻”切斷後,歐洲走向了海洋,以殖民化方式開啟全球化。“傳統全球化”因海而起、向海而生,沿海國家與地區發展起來,內陸國家與地區則封閉落後,導致貧富差距加大、地區發展不平衡,進而導致了世界動蕩與衝突。在“傳統全球化”的競爭邏輯下,我們重視經濟發展,忽略了環境保護;緊盯發達國家,輕視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只顧著與國際接軌、強調“後發優勢”,忘記了自身的“先發優勢”、實現變軌“彎道超車”。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局面不僅難以持續,也有違公平正義。”現在,“包容性全球化”倡導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賦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更多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建立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歐盟的“歐洲投資計劃”、俄羅斯的“跨歐亞大通道建設”、哈薩克的“光明大道”新經濟計劃、蒙古國的“草原之路”倡議等,將“一帶一路”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與規劃對接,旨在將中國發展機遇變成沿線國家的發展機遇,“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發展快車、便車”。這是倡導“戰略對接”的發展思路,“不以我為主”鮮明體現了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提出以來,“朋友圈”在不斷擴大,受到廣泛的歡迎。它喚醒了沿線國家共同的文明記憶,激勵著內陸文明、大河文明的回歸與復興,描繪著沿線各國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它將人類四大文明——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聯繫在一起,運用現代化高新技術,包括鐵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氣管道、輸電線路和通信網路等,實現立體的互聯互通,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脫貧致富,推動全球再平衡,重塑“包容性全球化”。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指出,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共同營造人人免於匱乏、獲得發展、享有尊嚴的光明前景。

古代絲綢之路是連接東西方貿易與文明交流的橋梁,“東西互鑒、和平合作”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如今,“一帶一路”又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開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交往模式,同為“親善與交流之路”,也必將成為“繁榮之路”!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