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空間減災卓越中心向“一帶一路”國家實現技術轉移

發佈時間: 2017-05-11 09:49:14 | 來源: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中科院 | 責任編輯: 張昊

關鍵詞: 中科院空間減災卓越中心,中科院,一帶一路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空間減災卓越中心(CAS-TWAS Centre of Excellence on Space Technology for Disaster Mitigation,簡稱 SDIM)是全球首個專門從事發展中國家空間減災研究和技術能力建設的科學中心,中心成立於 2013 年並依託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而建設,其旨在通過“項目-人才-基地”相結合的方式,促進發展中國家空間減災科學能力的提升。中心利用空間技術,特別是空間對地觀測技術,開展與發展中國家的空間減災合作研究、舉辦空間減災應用技術培訓班、組織發展中國家空間減災系列學術研討會、建設空間減災人才培養基地、開展空間減災科學和戰略發展諮詢,實現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空間減災科學知識傳播、專業技術培訓、示範應用推廣、人才培養和科學發展規劃建議等。

空間減災卓越中心是面向發展中國家的富有特色的空間減災科研、培訓和人才培養基地,是具有示範作用、學術領先、高層次人才匯聚的科學研究平臺。

任務

(1)針對發展中國家自然災害的區域性特徵,重點開展旱澇、地震、風暴潮等災害的空間減災合作研究,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空間減災研究能力。(2)舉辦面向發展中國家的空間減災技術與應用培訓,建設空間減災科技和管理人才培養基地,幫助發展中國家培養具有廣闊國際視野和優秀專業水準的科技和管理人才。(3)舉辦發展中國家“空間減災系列學術研討會”,推動發展中國家空間減災技術的交流和發展。(4)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空間減災科學研究和戰略發展諮詢,為發展中國家設計空間減災技術發展規劃和制定空間減災政策提供決策支援。(5)依靠 TWAS 及其他國際合作網路,促進空間減災技術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和推廣。

特色活動

全面的“空間減災”合作研究

根據發展中國家自然災害的區域性特徵,實施“空間減災”合作研究項目,針對災害空間風險評估、災情監測、災後重建,指導和協助發展中國家科學家設計合作技術方案,建立空間減災技術應用系統和空間減災數據共用平臺,實踐先進空間減災方法、模型、産品、數據的快速共用,在發展中國家做好空間減災綜合應用與示範。在中心的總體科學框架下,根據“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空間減災技術的發展現狀和需求,目前啟動了“一帶一路”空間減災科學合作研究項目,並與泰國、蒙古、印度尼西亞等 7 個“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開展涵蓋洪水、乾旱、地震領域的 11 項科學合作研究。

完整培養體系的空間減災科技和管理人才計劃

通過CAS-TWAS院長獎學金計劃、空間減災卓越中心研究基金的支援,為發展中國家的博士留學生提供涵蓋空間數據獲取技術、空間減災方法理論、空間減災應用開發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系統培養。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博士後和訪問學者,將在相關研究基金的支援下,獲得短期合作訪問機會,來華開展空間減災的學習和科研合作。目前,共有 20 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中心學習。其中,2015 年度及 2016 年度共有 14 名留學生獲得 CAS-TWAS 院長獎學金資助。除留學生外,中心積極支援與高層次發展中國家學者合作,目前有 2 名發展中國家訪問學者在中心合作進修。

系統的空間減災技術和應用培訓

每年舉辦 1—2 期面向發展中國家空間減災領域的技術和管理人員系列培訓班。每期培訓班歷時 2 周,學員規模 20 人左右。截至 2016 年 12 月,中心已舉辦 6 期培訓,培訓內容覆蓋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發展及其在災害預報、監測、防治、災後應對等方面的應用。培訓班通過對空間減災理論、技術和應用的系統培訓,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為發展中國家培養空間減災的實用型人才,緩解空間減災領域的人才缺口。

 科學和戰略諮詢

為實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科學戰略決策諮詢,2013 年中心在馬來西亞主辦了“首屆發展中國家空間減災高層會議”,探討發展中國家在減災領域急需的關鍵技術和發展需求,並啟動了《發展中國家空間減災戰略發展科學報告》的撰寫工作。同時積極與聯合國減災署(UN ISDR)等機構合作,共同增強減災政策和空間減災科研成果的結合,並於 2015 年,一同在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上發佈《全球空間減災國家戰略白皮書》。

關鍵“空間減災”技術轉移

在技術轉移方面,中心科研團隊研發的農情遙感監測系統(CropWatch)已成功為巴基斯坦、肯亞、泰國、象牙海岸等 30 余個國家提供農情旱情的綜合監測和分析服務,並通過每年 4 期的通報進行中英文發佈;虛擬地面站系統(SatSee System)充分利用遙感地球所現有對地觀測資源,提供低成本、快捷的空間減災數據快速共用,該系統已在吉爾吉斯斯坦和比利時等 6 個“一帶一路”國家實現技術轉移。

(《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