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計劃解決“一帶一路”沿線“看病難 看病貴”問題

發佈時間: 2017-05-10 18:30:52 | 來源: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中科院 | 責任編輯: 張昊

關鍵詞: 中科院,一帶一路,海康計劃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低成本健康國際聯盟行動計劃”(簡稱“海康計劃”),旨在依託中國科學院強大的技術優勢和轉化實力,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深圳(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曼谷(曼谷醫院集團、宋卡王子大學,泰國)、誇祖魯-納塔爾省(省醫療衛生部,南非)、內羅畢(肯亞)等 4 個城市進行佈局,組成聚焦基層醫療的科技服務網路(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Network, STSN),給出適用於人口基數巨大的亞非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健康應用解決方案。根據“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不同醫療衛生與經濟狀況,開展了在東盟國家和非洲國家的技術轉移與示範性研究合作。“海康計劃”一期工程,採用多邊研討會、技術交流、現場考察等方式加深城市間、機構間的了解和互動,推動中國科學院低成本健康技術向沿線國家的拓展,為海康國際聯盟的建立奠定基礎。

自 2010 年啟動了科技援非計劃,完成了援非夥伴計劃的項目研發與部署,包括在南非、肯亞、喀麥隆、波札那等非洲國家的箱房診所捐贈。同時聯合中國醫科大學和中華醫學會全科分會,連續舉辦了 3 期非洲醫務人員培訓班。科技援非項目前期投入費用近 2 000 萬。

2016 年,在前期基礎上繼續拓展先進技術在東盟和非洲國家地區的示範和應用。

在東盟地區,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世界第三大醫療集團泰國曼谷醫療服務集團(BDMS)和宋卡王子大學達成合作夥伴關係。在第四屆中國——東盟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開幕活動暨中國——東盟國際創新合作論壇上,三方共同簽署了“中泰健康醫療科技聯合計劃”,三方將建立聯合實驗室,在影像引導治療技術、高清內窺鏡、高端磁共振成像技術、CT 成像技術、轉化醫學等先進治療技術進行合作,同時開展産品引進、培訓等方面工作。目前泰方已派駐項目專家在中方單位跟進三方合作。在非洲,“中國-肯亞全科模組化箱房診所”項目交接儀式在肯亞首都內羅畢舉行,中方正式向肯方移交捐贈的四套箱房診所,並派遣了副主任醫師王磊和心理諮詢師劉飛 2人到肯亞開展為期一年的醫療服務援助,期間在內羅畢貧民區、肯亞農村開展過多次義診,在當地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首席科學家專訪

王磊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副所長

根據聯合國最新的人口預測,到21世紀末世界人口會增加30億左右,其中97%的新增人口分佈在發展中國家。20世紀中期以來的長期相對和平、科學普及和技術進步,使人類生活水準提高、健康改善、壽命更長,人口增長也呈加速態勢。醫療保障與健康服務是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全世界人民廣泛關注的頭等大事。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醫療衛生支出佔其GDP的較大比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的支撐下,其國民健康水準相對較高。但是,這種“高成本”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並不適合佔世界總人口80%以上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目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人民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十分突出,眾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面臨基礎醫療衛生設施缺乏、公共衛生和疾控形勢嚴峻的局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迫切需要在現代衛生系統建設以及針對特定模式(自然災害、戰亂環境、傳染病肆虐等)下的“低成本健康”服務模式和與之對應的解決方案。

醫療衛生作為社會發展水準的重要指標之一,基層醫療健康更是各國政府重點關注的民生問題。基層醫療交流合作以改善人民健康福祉為宗旨,是“一帶一路”倡議中社會認同度高的合作領域。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推動衛生領域的學術交流、人員往來和項目合作直接惠及各國百姓,有利於為“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為深化多領域合作奠定民意基礎。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及衛生對外交流合作的推進,沿線各國在産業合作和服務貿易方面的合作將不斷深入,為我國醫療健康産業發展與轉型提供了良好機遇。抓住機遇推動我國藥品和醫療器械産業和健康資訊化等健康相關産業快速發展,可以增加健康服務和産品的供給,還可促進健康服務模式和醫療産品技術創新。

通過實施“海康計劃”,能夠促進低成本健康醫療技術成果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應用,解決當地突出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