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民生活、農業和生態等産生了重大影響。同時中亞、東南亞等地也是影響我國天氣氣候異常的上游區域,但第一手觀測資料缺乏,開展“一帶一路”氣候變化和觀測研究不但對相關國家也對我國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主動開展“一帶一路”國家氣候變化的事實、成因及應對策略研究,是服務於國家戰略需求的必然選擇。
項目總體目標是建成“一帶一路”國家的“氣候變化研究網路”,建立一套“一帶一路”國家的“氣候變化研究數據庫”,為相關國家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計劃實施提供科技支撐和保障。同時通過“走出去”開展觀測試驗,獲取中亞天氣、沙塵源區大氣邊界層與起沙通量以及印度特大城市大氣污染的第一手觀測資料。揭示“一帶一路”區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規律、成因,以及今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演變情景,提高相關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和新疆生態與地理所承擔,合作的國家有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泰國、蒙古國、印度、斯里蘭卡等。
“一帶一路”國家氣候變化研究數據庫建設是項目的一個重點。目前已經完成了項目計劃的 50% 的遙感數據收集。完成了斯里蘭卡、泰國、中亞五國等近百個臺站的幾十年氣象數據的收集,正在開展過去 30 年斯里蘭卡、泰國、中亞等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規律分析。完成了計劃的“氣候觀測和未來情景預估數據庫分析和演示平臺”的調研,選定了專業的平臺,並已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安裝。
“走出去”觀測方面,2016 年已經獲取了印度新德里、加爾各答和泰國清邁的大氣污染多份樣本,並且完成了分析和論文撰寫。
一年來還開展了多項培訓、交流活動。2016 年 9 月25—27日在北京舉辦了“大氣氣溶膠”國際培訓班,並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及南方科技促進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共同支援。參加講習班的境外代表34人,分別來自伊朗、牙買加、巴西、斯里蘭卡、迦納、泰國、尼日利亞、美國、德國、巴基斯坦、埃及共 11個國家。項目還聯合南方科技促進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于 2016 年 9 月28 在北京組織召開“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主題會議,邀請了來自巴基斯坦、伊朗、泰國、巴西、尼日利亞、牙買加、迦納、埃及、斯里蘭卡等國家的代表和專家參會,並進行了熱烈的交流,確定了今後的重點合作研究領域。
首席科學家專訪
朱江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
氣候變化涉及氣候、環境、社會經濟等諸多方面,是當前和今後相當時期內國際政治、經濟和外交領域的焦點之一,氣候變化的事實及影響研究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支撐。鋻於現階段觀測資料的缺乏,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中國家:大部分地區氣象和環境監測站點稀疏,已有的衛星觀測數據缺乏地面驗證,缺少統一的區域協同觀測研究網路,數據品質有待進一步提高,氣候變化研究的能力建設亟需加強。因此,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氣候變化研究網路”和“氣候生態環境星地數據庫”,用於研究區域地球系統中生態系統對於氣候變化的響應和反饋,為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計劃實施提供科技支撐和保障,對擴大我國科技影響力,保障我國戰略利益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同時,全球增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特別是一些極端天氣氣候異常的強度增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民生活、農業和生態等産生了重大影響。區域發展本身在改變局部環境的同時也加劇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災害性風險。評估氣候變化影響區域發展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區域發展可能導致的氣候變化後果。這是有序適應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也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焦點之一。目前,系統開展“一帶一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化及其影響研究以及“一帶一路”開發的氣候與環境效應風險評估明顯缺乏。國際上,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區域響應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視,並把氣候變化研究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相結合。
本項目將發展一套全球變化和局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區域極端天氣氣候變化情景及其災害風險預估方法體系,為“一帶一路”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適應性決策輔助工具,使之成為“一帶一路”未來發展所依賴的“軟基礎設施”,對地區國家的國計民生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項目依託中國最領先的大氣、氣候和氣象研究機構之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對關鍵科學問題以及具體實施方案做了較為詳細的梳理和設計,設置了三個課題,分別是:協同研究網路與數據平臺建設(課題一)、野外觀測實驗(課題二)和氣候與生態環境變化研究與風險評估(課題三)。
(《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