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一帶一路”沿線自然環境差異大,災害類型多樣(如地震、地質災害、洪旱災害和海洋災害等)、分佈廣泛、活動頻繁、危害嚴重,而且沿線國家多數經濟欠發達,抗災能力弱,頻繁發生的災害嚴重影響民生安全、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減災需求非常迫切。科學的防災減災是沿線國家所共同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是各國間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是“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切入點。同時,“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大量的公路、鐵路、油氣管線、水電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也面臨著嚴重的災害風險。大部分沿線國家減災力量薄弱,現有防災減災技術與體制機制難以滿足“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和跨境綜合減災需求,減災需求迫切。
2016 年 5 月,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批准設立“‘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風險與綜合減災國際研究計劃”,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所崔鵬院士作為項目負責人。項目旨在聯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傢具有減災優勢的科研機構與科技人員,構建沿線國家自然災害孕災背景與災害基礎資訊平臺,系統開展自然災害科學研究與防災減災技術研發,解決基礎設施、重大工程防災減災的關鍵科學與技術問題,推動我國防災減災先進理念、技術與模式走出去,構建多國協調的巨災風險防控資訊共用與減災聯動機制,為重大工程建設和安全運營提供技術支撐,保障國家重大海外投資安全;培養“一帶一路”防災減災的高級專業人才,整體提升沿線國家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為“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實施提供科學支撐和基礎保障。
為明確“一帶一路”減災關鍵科學問題和重要合作研究內容、制定路線圖,項目組在 2016 年組織和舉辦了一系列高級別研討會,包括:第560 次香山會議(6 位院士、40 余位科研院校及大型國企專家出席)和院士諮詢會議(7 位院士、20 余位各領域專家出席)。依據研討成果,崔鵬院士提交了“加強‘一帶一路’災害風險與綜合減災研究”的院士建議,獲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的批示;同時項目組向科技部、中國科協彙報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充分認可和積極回應。
2016年,項目組主動對接現有國際研究平臺/計劃(如國際科學理事會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IRDR)、聯合國減災署、國際山地中心),擴大項目國際影響力。12月本計劃被 IRDR 正式列入“旗艦項目”並向全球宣傳,初步實現了“與國際計劃接軌,落實區域災害風險研究計劃”的戰略意圖。同時,中意聯合實驗室的發展也得到實質性的推動,目前聯合實驗室第二期建設方案(2016—2018 年)獲得義大利政府批准支援,並得到每年5 萬歐元的資助用於雙方人員交流。標誌著該項目籌建的“‘一帶一路’減災科學聯盟”跨出了堅實的步伐。 “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先行區和重中之重。2016 年,項目組本著主動“走出去”的戰略,由崔鵬院士帶隊,廣泛訪問了巴基斯坦重要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深入討論共同開展以自然災害防治為核心的地球科學系統研究,探詢建立“中巴地球科學中心”的可行性。項目組陳曉清團隊與巴基斯坦科學家組成聯合研究隊伍,考察“中巴經濟走廊”的自然災害,解決了中巴喀喇崑崙公路減災的關鍵技術問題,為“一帶一路”先行先試工程——“中巴經濟走廊”提供安全保障和資源環境支撐。王東曉團隊構建了斯里蘭卡周邊海洋氣象數值預報平臺,有效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與減災,得到當地政府的高度讚賞。晨曦團隊與塔吉克科學院合作,對高風險的薩雷茲堰塞湖進行聯合考察,制定了監測方案,為解決當地安全威脅提供科技支撐。
首席科學家專訪
崔鵬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都是發展中國家,減災能力難以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安全保障需求,減災工作成為當地的頭等大事。本項目聯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減災科技機構與科技人員,創新國際減災合作機制,以“一帶一路”重大基礎設施自然災害防治與工程減災為主線,推動沿線國家自然災害背景數據調查、進行典型自然災害(地震、海嘯、泥石流、滑坡、冰湖潰決、冰崩、熱帶氣旋、風暴潮等)形成機理、風險分析、減災關鍵技術的合作研究,建立多國協調的巨災風險防控資訊共用與減災聯動機制,培養相關國家減災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整體提升沿線國家當地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服務沿線重大工程安全、國家和民眾減災的需求。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中的大國,在聯合國綜合減災計劃框架下與“一帶一路”國家協同進行科學研究,建立長期的研究合作平臺,不僅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也為“一帶一路”互聯互通,進而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了交通、道路、港口等基礎設施的安全保障。
(《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