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引領當地科研

發佈時間: 2017-05-08 15:38:16 | 來源: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中科院 | 責任編輯: 張昊

關鍵詞: 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然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對地觀測資訊技術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是面向上海合作組織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中亞資源、生態、環境和資訊化重大需求,開展我國與中亞國家在自然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和對地觀測資訊技術等領域的互惠合作研究,建立的中國科學院海外研究基地和平臺。

中國科學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已分別與哈薩克農業部、吉爾吉斯斯坦科學院、塔吉克科學院相關院所合作共建了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分中心。 中國科學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陳曦研究員表示:中國歷來重視與中亞國家的科技合作,並利用新疆向西開放的地緣優勢,同周邊國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礎。多年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所與中亞國家通過多種形式,在農業、自然資源開發、生態環保、高新技術等領域開展了廣泛合作,取得了豐碩科研成果。中國科學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是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2013 年啟動建設的 5 個海外科教基地之一,中心依託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籌建,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球環境研究所、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等 9 個理事單位共建。

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海外研究平臺已正式運作,已全面完成哈、吉、塔三個海外分中心包括中心辦公區和園區修繕,聯合實驗室、資訊中心和野外臺站及農業技術試驗示範基地基礎設施建設,並已通過中國外交部分別與哈、吉、塔三國外交部審核同意在哈、吉、塔三國成立獨立法人機構。該中心的成立在中亞國家科技界引起高度重視,全面提高了中國科學院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已成立哈薩克土壤與生態實驗室、吉爾吉斯斯坦水與動植物實驗室和塔吉克地質與礦産實驗室,具備樣品初加工和分析測試能力。

中國科學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陳曦主任認為,中亞中心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心已與中亞五國及俄羅斯等16家國立科研機構建立了中亞生態與環境科技合作聯盟,獲批中國科技部“中亞生態與環境”創新團隊和國家外專局“中亞生態系統樣帶”創新團隊項目,以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中亞地區綜合減防災與適應氣候變化”項目。中亞中心除在自然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災害防治和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外,還承擔著諮詢決策、技術服務的功能。中亞中心已建成中亞生態環境、地質礦産數據庫,實現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數據網路共用,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了資訊支撐,是中亞區域數據最全、資訊量最大的地質專業數據平臺,已在中亞國家應用並推廣;研發了中亞乾旱區生態系統模型,編制了中亞國家近 30 年 1 :10 萬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圖,分析了中亞區域氣候變化趨勢。

如陳曦主任介紹,科研成果和學術交流方面,中心取得重大突破。 中心自成立以來,組織實施國家、中國科學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的重大、重點研究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研發了國産衛星中亞監測與地面驗證系統,具體闡明瞭中亞成礦域成礦環境及動力學機制,建立了面向中亞的特殊戰略種質資源保育基地,並在提高中亞國家棉花有害生物的預警能力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成為引領中亞資源環境研究的主要力量。聯合開展中亞生態與環境大型科學考察活動 30 余次,行程 15 萬多公里,採集各類標本 8 000 余份,建立起了絲綢之路重要的科研與諮詢基地。中心提交諮詢報告 3 份並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建立中亞資源與環境數據庫(已收集數據 50 TB),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亞關鍵地區建設中資源與環境方面的強有力科技支撐,得到國內外政府、科研、教育等相關機構的高度評價。中心已舉辦學術會議 12 次,來自美國、歐盟國家、澳大利亞、中亞國家、俄羅斯、蒙古國近 400 名國外科學家與會,進一步促進了我國同中亞科研機構所在生態和環境保護等學科領域的實質性合作與研究,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農業發展、水安全、礦産資源、防災減災、生態環境保護、氣候變化、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諮詢服務和技術支撐。

關於近期工作,陳曦主任説:“中國-哈薩克“絲綢之路”新興城市生態屏障建設技術合作研究項目近期在哈薩克啟動。”20世紀末,阿斯塔納取代阿拉木圖成為哈薩克的首都。作為世界上最年輕的首都之一,近 20 年來,阿斯塔納從一個人口只有 20 萬的小城快速發展成為當今“中亞最現代化”的城市。該項目主要針對阿斯塔納首都圈生態屏障建設技術需求,優選中國成熟的生態屏障建設技術和管理技術,對阿斯塔納地區生態建設現狀進行調查與研究,引種篩選與繁育生態屏障建設適宜植物,研究生態屏障建設土壤改良技術,研發適用於當地環境的生態防護林建設技術體系,減少當地因大風和沙塵造成的經濟損失,有助於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促進區域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並推動中國先進的生態技術和産品“走出去”,致力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建設的典範。(《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