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東南亞中心成果影響逐漸擴大

發佈時間: 2017-05-08 15:50:33 | 來源: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中科院 | 責任編輯: 張昊

關鍵詞: 東南亞中心,緬甸中心,中科院,一帶一路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簡稱“東南亞中心”)是非法人院屬境外機構,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由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主管,依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組織、建設、運作和管理。東南亞中心通過聯合緬甸自然資源與環保部等東南亞國家國立研究機構,整合中國科學院在東南亞的優勢科研力量,以緬甸為中心、輻射東南亞重要國家,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監測和保護以及人口健康等領域,開展聯合科學研究、科技攻關及人才培養工作,並面向當地和周邊地區相關行業提供技術服務。

中心的建立將加強我國與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在生物多樣性科學、傳統醫藥與民族植物學、生物資源持續利用和生態系統與環境變化等領域的合作研究,有效提升當地的教育水準和科技實力。

目前,東南亞中心各項建設在穩步推進中:在組織運作和國際交流方面,2016 年10月,東南亞中心“緬甸中心”在緬甸內比都揭幕,緬甸中心基礎實驗平臺由動物多樣性與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傳統醫藥與民族植物學和植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等4 個實驗室組成,使東南亞中心的建設工作向前邁進了一大步。2016 年 11月,緬甸自然資源與環保部代表應邀參加了中國科學院舉辦的“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加深了彼此互信和友誼,有力推動了中緬雙邊的科技合作。隨著東南亞中心成果和影響逐漸擴大,東南亞中心應中國駐緬甸大使館邀請參與“中緬友誼林”項目,提供技術支援。同時,也應緬甸自然資源與環保部邀請,參與和支援緬甸北部 Hkakaborazi 國家公園申請世界自然遺産工作。

在人才隊伍建設和科研成果方面,東南亞中心自 2015 年 8 月正式啟動以來,已成立 4 個核心研究團隊並啟動 28 個區域性國際合作項目、重點領域拓展項目和青年人才培育項目。資助和啟動的東南亞生物多樣性資訊平臺和中國西南-中南半島10 個大型生態監測平臺已初具規模,影響逐漸凸顯。在緬甸、泰國、越南、寮國等國的連續大規模野外生物多樣性考察,成果顯著。不僅記錄到彩雲兜蘭、白腹鷺、馬來熊、羚牛等珍稀瀕危物種,同時也發現發表兩棲爬行類、魚類、節肢動物、蘭科、秋海棠科、樟科、天南星科等新生物類群 150 多種。在人才培養與能力建設方面,東南亞中心通過碩士研究生招生項目,已招收緬甸、泰國、寮國等東南亞國家研究生 20 多人;通過東南亞生物多樣性保護研討會、中泰科技合作論壇、高級生態學野外培訓班、民族藥可持續利用與保護培訓班、中緬跨邊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研討會等為東南亞國家培訓科技人才近 200人次。

在新聞宣傳和智慧財産權方面,東南亞中心通過定期的新聞簡訊、年報和網站(http://www.seabri.cn/)進一步提升了東南亞中心的區域影響力;通過數據分享平臺和簽訂智慧財産權協議,擴大合作範圍,與緬甸、泰國、寮國等國的合作者共同發表科研論文,産出重大科研成果。未來,東南亞中心將通過10-20 年的努力,建成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領域的綜合性研究與教育平臺,率先構建覆蓋東南亞各國的地區性研究網路,為東南亞國家培養一批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面的專業技術隊伍,産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成果,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團隊,引領東南亞地區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的發展方向。最終將東南亞中心建設成為我國“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體系的重要支點之一。

中心負責人專訪

陳進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任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任接受了專訪,專訪全文如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我國未來的外交重點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與我國毗鄰的東南亞國家無疑成為了該項建設的重點區域。

東南亞包括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和東帝汶),總面積為44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3億。東南亞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高度富集、特有成分比例高,且其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狀況也十分嚴重,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其中,緬甸因其獨特的生物地理學背景及其缺乏生物多樣性的科學記錄使其更具有神秘色彩,為世界各國生物學家所矚目。由於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準的相對滯後,這些國家對各自的生物資源雖有初步認識,積累了部分相關資料,但總體來説,生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的本底仍然很不清楚,更缺乏跨國界的多學科生物資源科學考察工作。許多地域如緬甸北部、柬埔寨等地的生物多樣性也很少為國際社會所認識,因而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地區。此外,多年來該區一直作為森林和礦産等資源的輸出基地,人類活動正在對該地區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産生巨大的消極影響。因此,急需建立相應的科學研究體系和研究能力,儘快查清區域性的生物多樣性格局和生物資源儲量及動態,為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東南亞中心”將集科研、教育、智庫三位於一體,是面向整個東南亞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海外科教中心,服務於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大局。“東南亞中心”將通過科教融合,整合中國科學院對東南亞的相關力量,以緬甸為中心、輻射東南亞重要國家,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自然地理環境監測和保護等領域,開展聯合科學研究、科技攻關及人才培養,率先建成覆蓋東南亞各國的綜合研究網路和教育平臺,最終將該中心建設成為我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體系的重要支點之一。同時,該中心也將是面向國內科研機構和大學的重要科研和教育平臺。

東南亞中心的主要任務是:(1)聯合國際國內知名科研機構,以緬甸為中心、輻射東南亞重要國家,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自然生態環境監測和保護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政策諮詢,力爭用10-20年的時間,把東南亞中心建設成為在東南亞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機構之一。(2)組織實施國內外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跨學科、跨地域、國際化的科學考察活動,建成相關領域的綜合性研究與教育平臺,構建覆蓋東南亞各國的地區性研究網路。(3)借助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PIFI計劃)、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獎學金計劃、中國科學院大學留學生培養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計劃等,成為東南亞國家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面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基地。

(《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