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空間觀測研究進展
在 DBAR 計劃形成過程中,通過國家和科技部支援的相關項目,包括“973”項目“空間觀測全球變化敏感因子的機理與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全球環境變化遙感對比研究”,以及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新疆及周邊區域遙感動態監測與應急管理系統”項目等,我們取得了一系列全球環境變化科學研究進展,包括:利用多源空間數據對冰川、積雪、植被、氣溶膠和森林碳等全球變化敏感因子進行分析研究,發展了區域氣候變化模擬平臺;探索了敏感因子對全球環境變化的不同響應機制及不同區域全球變化現象異同,併發展了全球變化科學衛星和月基對地觀測等概念性研究;研發完成了“新疆及中亞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平臺系統”,並對新疆及中亞地區環境變化進行了綜合評估與分析。這些研究將為 DBAR-Envi 工作組相關研究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基礎。(專家:李新武)
DBAR與數據共用
目前全球環境退化現象已非常明顯。DBAR 計劃貫穿“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為來自不同種族、文化和學科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開發和使用地球觀測數據的重要平臺,用於環境決策,旨在維持可持續發展和避免災害。該平臺不僅有助於參與 DBAR 項目的研究人員的個人能力提高,而且可以成為前沿研究合作及學術交流的起點。DBAR 將協調環境和災害評估方法,有助於生成可靠的數據和資訊,供決策者及規劃者實現增進“一帶一路”地區人民福祉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數據共用和傳遞是 DBAR 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人員可以獲得各類環境方面的相關數據。分析這些數據將有助於理解導致環境退化的區域性和全球性因素,這些評估結果還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得到新的知識發現。新思想和新方法不僅可在一些具備突出影響力的期刊上發表,還可以成為構建生態環境監測和決策系統的重要基礎。(專家:Irfan Rashid)
DBAR-Envi工作組與可持續發展
DBAR 計劃是一個全方位的、重要的新型區域計劃。著眼于環境變化工作組,其中一個關鍵作用是鼓勵更進一步觀測地球表面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多類數據資源的融合。地球觀測在確定生態系統如何響應氣候變化以及不同環境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如何加速環境變化過程是非常必要的。“一帶一路”區域許多國家人口迅速擴張,這一現象往往集中在沿海地帶。面對洪水、颱風、風暴、乾旱、地震等自然災害,以及水土流失、侵蝕、海岸線後退、土地退化、水資源減少、陸地和海洋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生態環境問題,人類本身具有脆弱性。諸如 DBAR 平臺,任何旨在更好地理解、把握和解決這些問題的合作和努力都具有重要意義。只有通過共同努力,才能增強人類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專家:James Terry)
(作者:李新武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賈根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Howard E. Epstein 美國弗吉利亞大學環境科學系;吳文瑾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