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摸清地理國情家底 "一帶一路"有了數據支撐

發佈時間: 2017-04-25 10:35:11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鄒雅婷 | 責任編輯: 劉芳奇

關鍵詞: 國情國力,一帶一路,中國地理,天地圖,十三五

4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工作和公報發佈會。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測繪地理資訊局局長庫熱西·買合蘇提在會上表示,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是國務院部署的一項重大國情國力調查,首次全面準確地摸清了中國地理國情家底。下一步將積極做好普查成果的共用和推廣應用,認真開展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更好地服務國計民生。

全面準確反映地理國情

庫熱西·買合蘇提介紹説,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歷時3年完成,採用覆蓋全國優於1米解析度遙感影像,獲取了由10個一級類、58個二級類和135個三級類共2.6億個圖斑構成的全覆蓋、無縫隙、高精度的海量地理國情數據,並以2015年6月30日為標準時點,對普查數據進行了統一時點核準。普查成果通過跨部門院士專家驗收、第三方評估和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審議後,經國務院批准,由國家測繪地理資訊局、國土資源部、國家統計局和普查辦聯合發佈普查公報。

這次普查具有四個特點:一是全面,對除港澳臺地區以外的全部陸地國土實現無縫隙全覆蓋;二是真實,遵循“所見即所得”原則,如實反映客觀情況;三是精細,普查最小圖斑對應地面實際面積為200平方米,城市裏的一塊綠地、水池基本上都能統計出來;四是系統,在查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間分佈狀況的基礎上,分析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庫熱西·買合蘇提表示,普查成果客觀反映了中國資源環境和國情國力的本底狀況,有利於促進相關部門科學合理保護和利用自然,推動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落實。

推動普查成果共用應用

此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堅持“邊普查、邊監測、邊應用”,選擇不同的專題和方向開展了100多項地理國情監測試點。目前,普查和監測成果已經在多規合一、精準扶貧、不動産統一登記、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重點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打擊違法用地違法建設專項行動、典型湖泊面積變化監測等領域和地名、農業等普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庫熱西·買合蘇提指出,下一步將從四個方面推動普查成果的共用應用:一是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根據政府決策和管理的需要,充分挖掘地理國情資訊蘊含的價值,有針對性地提出科學有據的判斷、依據、資訊和政策建議;二是建立普查數據共用機制,搭建資訊服務平臺,最大限度地實現普查數據的開放共用;三是主動對接各部門的業務需求,做好普查數據的深度開發,及時向有關部門提供普遍適用性的公共産品和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四是及時向社會發佈可以公開的一些地理國情資訊,讓社會公眾和市場主體能夠充分地享用普查的成果。

“一帶一路”有了數據支撐

庫熱西·買合蘇提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即將召開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是舉世矚目的國際大事,這次普查成果自始至終突出了為“一帶一路”服務的重要任務。

在國內方面,基於地理國情普查的成果,在2016年開展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區域專題性監測,獲取了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區域內的生態環境、主要基礎設施和地質環境穩定性等方面的現狀和變化資訊,通過綜合統計分析,掌握區域內生態環境狀況和變化趨勢,形成了一系列監測報告、圖鑒和數據成果。這些成果可以為相關規劃和建設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

在國際方面,有幾個品牌項目能夠支撐“一帶一路”建設。一是國家測繪地理資訊局自主開發建設的“天地圖”。這次普查成果逐步在“天地圖”發佈、使用,不斷豐富“天地圖”的數據。二是2014年9月份中國政府向聯合國贈送的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數據,聯合國相關機構和80多個國家已經在廣泛使用。三是去年啟動的全球地理資訊資源建設項目,已經成功獲取了中巴經濟走廊、東盟地區的部分地理資訊數據。“十三五”時期,還將繼續獲取“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地理資訊,並開展中歐鐵路通道建設的位置服務等相關應用示範,為“一帶一路”建設和“走出去”戰略實施提供地理資訊支撐。

原標題:中國首次摸清地理國情家底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