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理念:包容性全球化

發佈時間: 2017-04-19 13:32:43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劉衛東 | 責任編輯: 劉芳奇

關鍵詞: 一帶一路,劉衛東,全球化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推動了世界經濟增長,也帶來了嚴峻的社會問題。近期,美國退出TPP並計劃撕毀多邊貿易協定,使經濟全球化似乎出現倒退趨勢。但是,現代生産方式、全球生産網路和現代通信技術已經把世界上很多國家緊密聯繫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已經不可能退回到完全的孤立主義和封閉時代。因此,在這個歷史節點上,世界需要的是改革經濟全球化的機制,而不是推倒重來。

不難觀察到,當今世界回蕩著謀求改革的聲音,而改革尤其需要新的思維和新的模式。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擁有成功發展經驗的大國,我國應該為經濟全球化改革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從解決全球化負面效應來看,新的國際經濟治理模式,需要顧及社會基層的利益,需要讓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延伸至更多的地區,需要讓經濟增長惠及更多的民眾。而過去30多年的實踐證明,完全依靠市場機制,很難實現這樣的目標。因此,既要繼承經濟全球化有益的一面,也要進行改革。從根本上講,應該擯棄新自由主義思維,樹立起“包容性全球化”的旗幟。而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內涵和精髓;“一帶一路”將成為引領包容性全球化的一面旗幟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共建“一帶一路”就是用“絲路精神”推動沿線國家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所謂“絲路精神”指在絲綢之路上薪火相傳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願景與行動》明確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將“秉承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這其實正是“絲路精神”與經濟全球化理念的有機結合,是開創包容性全球化道路的重要嘗試。

“一帶一路”建設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倡議,至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理解。第一,應重視政府的作用,特別是在維繫社會公平和減少貧困方面的作用,而不是依賴市場機制解決所有問題;第二,推崇發展道路選擇的多樣性(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只推廣一條道路,即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道路),每個國家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探索適宜的發展道路;第三,強調國家之間發展戰略的對接,尋找利益契合點,這並非僅僅滿足資本“信馬由韁”的空間擴張需要,將讓更多地區受益;第四,堅持“開放包容”和“平等互利”的理念,突出“共商、共建、共用”的原則,把尋找發展的最大公約數放在首位,謀求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第五,遵循“和而不同”的觀念,在維護文化多元性的基礎上共謀發展、共求繁榮、共用和平。

因此,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提供了新的思維,這就是包容性全球化。從歷史趨勢看,包容性全球化可以視為經濟全球化的2.0版本,將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或許這就是凱恩斯主義和新自由主義之後新的治理模式。

世界在經歷200多年的經濟全球擴張后,在制度、經濟和技術因素共同作用下進入了經濟全球化時代,而經濟全球化在30多年後走到“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對於全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當前,關於經濟全球化的爭論很多,既有堅定的擁躉者,也有尖銳的批判者。由於我國的經濟增長得益於經濟全球化,國內外很多學者和媒體呼籲我國去引領全球化。這種呼聲從大方向看是正確的,但是我國不能原封不動地去推動全球化的老路。首先,不能忽視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問題,應該正視這些問題,尋找解決辦法。其次,我國獲益於經濟全球化是因為我國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將市場力量與政府力量有機結合起來,而不是照搬西方發展模式。繼續推動主要滿足資本空間擴張需要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不僅不利於全球可持續發展,也與我國的社會制度不相容。因此,我國應該用自己的發展經驗去引領經濟全球化機制的改革,為國際經濟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基於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內涵,向世界展示了全新的合作理念和合作模式。其精髓是“絲路精神”與全球化的有機結合,其內涵是包容性全球化。三年多前,當我國提出並開始“一帶一路”建設之時,沒有人能夠預見到全球化形勢會如此急轉直下。當時,我國只是想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為全球經濟治理“添磚加瓦”。現在經濟全球化進入“十字路口”和迷茫區,這在客觀上使“一帶一路”建設成為世界各國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機制改革的一面旗幟,將引領包容性全球化。(作者:劉衛東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