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海外園區建設現狀
我國海外園區建設緣起
20 世紀 90 年代,我國企業開始探索海外園區建設經驗,如:1999 年海爾集團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卡姆登市(Camden)興建了工業園;2001 年我國企業在巴基斯坦興建拉合爾工業園;2004 年在阿聯酋的迪拜興建了名為“龍市場”的貿易中心;2004 年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設立了天津美國商貿工業園。為解決我國與相關國家不斷上升的貿易逆差問題,2005 年底商務部開始相繼出臺多項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建立海外園區,“抱團走出去”。2006 年,商務部出臺《境外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基本要求和申辦程式》,正式啟動了鼓勵扶持企業建設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工作。2008 年,國務院頒發《關於同意推進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意見》,標誌著通過海外園區建設促進中國企業“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略。隨後,商務部先後頒發了《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確認考核暫行辦法》和《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確認考核和年度考核管理辦法》。
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外園區的分佈與類型
近年來,面對全球經濟疲軟、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的環境,在國家政策鼓勵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我國海外園區建設的重要區域。截至 2016 年底,我國在 20 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 56 個已建和在建境外經貿合作區,已吸引 1 082 家企業入駐,累計投資 185.5 億美元,總産值達到 506.9 億美元,在我國所有合作區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 72.72%(合作區數量)、71.09%(入駐企業數量)、76.68%(累計投資額)和72.13%(總産值)。其中,已有 20 家合作區通過商務部確認考核,這些園區主要集中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俄羅斯、巴基斯坦和匈牙利等“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以及柬埔寨、泰國、越南和寮國等“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
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建立的海外園區主要集中在製造業、能礦資源和農産品加工型領域。製造業海外園區,如白俄羅斯明斯克中白工業園和印度(浦那)中國三一重工産業園,多建立在工業基礎和産業配套良好城市區域;勞動密集型加工園區,如巴基斯坦(旁遮普)中國成衣工業區和孟加拉達卡服裝和家電産業園區,則主要依託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區域建立;能源資源加工産業合作區,如巴基斯坦瓜達爾能源化工園區和中哈阿克套能源資源深加工園區,則建立在口岸和能礦資源富集區;而農業産業合作區,如華信中俄現代農業産業合作區,則依託自然條件和農業基礎優越的區域建立。目前,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建設的海外園區正在開始向更加多元化和高級化的方向發展,出現了包括商貿物流園區、科技合作園等諸多形式。商貿物流海外園區有波蘭(羅茲)中歐國際物流産業合作園、白俄羅斯明斯克商貿物流園和哈薩克(阿拉木圖)中國商貿物流園;而依託科教文化中心建立的高新技術産業合作區有莫斯科(杜布納)高新技術産業合作園區和聖彼得堡資訊技術園區等。
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外園區建設的推動力量
除了中央政府和國家部委之外,我國各地方政府也成為合作區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之一。如遼寧省目前已推動本省企業建設或參與建設在俄羅斯、白俄羅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 10 個合作區;浙江省牽頭建設了 3 家國家級合作區(泰國泰中羅勇工業園、俄羅斯烏蘇裏斯克經貿合作區和越南龍江工業園),以及 3 家省級合作區(烏茲別克“鵬盛”工業園、越美(尼日利亞)紡織工業園和塞爾維亞商貿物流園);江蘇省推動建設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是我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樣板工程;山東省牽頭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中有4家通過商務部考核,位列全國首位。除此之外,新疆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與哈薩克阿克套海港特別經濟區簽定經貿合作協議,在哈薩克曼吉斯套州阿克套海港特別經濟區建立“中國工業園”。
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外園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逐步推進,我國在沿線國家建設海外園區取得巨大成效,幫助我國企業實現“集體出海、抱團取暖”,增強了應對風險的能力。然而,在這些成績的背後,也面臨著諸多困境與挑戰:(1)缺乏具有戰略性、系統性的規劃,存在“急躁”。國內某些地方將“走出去”指標化,出現了一些盲目鼓勵企業創建境外産業區的苗頭。(2)由於我國目前缺乏“外保外貸”和“外保內貸”等服務,境外資産在國內獲得貸款難,加上園區建設週期相對較長,先期投入較大,企業主要通過出租土地和廠房、物業、公共設施開發以及提供服務等方式盈利,大部分園區開發企業面臨融資難。(3)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時間並不長,人才儲備不足,加之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融入本地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