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見證中歐班列"長大"

發佈時間: 2017-04-17 10:05:14 |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趙宇飛 | 責任編輯: 劉芳奇

關鍵詞: 班列,中歐,渝新歐,線段,摩擦

新華社重慶4月14日電 題:見證中歐班列“長大”

新華社記者趙宇飛

6年前,首條中歐班列——“渝新歐”在重慶誕生。

如今,中歐班列已然從嗷嗷待哺的“嬰兒”成長為一群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奔跑在喚醒沉睡多年的古絲綢之路上。我們則有幸成為歷史的見證者。

時間回到6年前,深居內陸腹地的重慶距出海口和邊境線均2000多公里。重慶的産品出口,要麼向東、向南經沿海城市再“漂洋過海”,路途遙遠,耗費時間太長。當然,還可以通過空運,但費用極高。

當時,惠普、宏碁等IT巨頭陸續落戶重慶,産品九成遠銷海外,如何開闢一條暢通省時且成本較低的國際物流通道成為當務之急。“渝新歐”班列應運而生。

依稀記得,重重的難題不禁讓大家為剛剛誕生的“渝新歐”捏了一把汗:“渝新歐”橫跨亞歐多個國家,貨物每到一個國家的海關都要開箱檢查,時間成本高昂;全程運作1萬多公里,途中溫差極端時上下可達70℃,電子産品無法承受;全程運作時間長達10多天,途中的安全問題也是貨主的一大擔憂……

這也成就了“渝新歐”的一次次成長:重慶通過與沿線國家溝通,實現了沿途海關監管互認,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針對沿途低溫難題,重慶研發出15釐米厚的保溫材料,給貨物穿上“水背心”,還研發出集裝箱衛星定位跟蹤系統,解決了貨物運輸的安全問題。

隨著難題破解,中歐班列的成長速度令人驚嘆。“渝新歐”不再是獨苗,鄭歐、義新歐、蓉歐快鐵、長安號……中歐班列大家庭的成員越來越多,貨物運量越來越大。

“成長的煩惱”也不期而至。貨物運輸大多“有去無回”,回程貨源短缺導致運輸成本居高不下;兄弟多了難免有“摩擦”,各條線路利用“價格戰”爭搶貨源的情況也開始出現。

對此,重慶不斷加強在歐洲的貨源組織,2013年3月,“渝新歐”在中歐班列中首次迎來回程貨,各兄弟班列也紛紛效倣,目前大部分已實現雙向常態化開行,貨源也從最初的電子産品拓展到母嬰用品、咖啡豆、進口整車等,運輸成本也持續下降,正在接近海運。

進入2016年,中歐班列的成長速度越來越快。當年6月,“兄弟們”不再各自為戰,大家有了統一的“中歐班列”品牌,還穿上了統一的“服裝”——整齊劃一的藍色集裝箱,分別從重慶、成都、西安等多地同時出發,構成了賓士在新絲路上的一條條藍色長龍。

2016年是值得銘記的一年。我們不僅見證了“兄弟們”的統一裝飾,還見證了他們“長高、變長”。

以“渝新歐”為例,去年5月,一批高端健身器材搭乘“渝新歐”從德國杜伊斯堡出發,12天后抵達重慶,在保稅區包裝分撥後,再通過5小時空運抵達新加坡,其運輸時間比空運增加了12天,成本卻只是空運的五分之一。這是歐洲到新加坡“鐵空聯運”的首次嘗試。

“渝新歐”的目標更為遠大:歐洲的貨物未來可以通過“渝新歐”運到重慶,再通過空運轉机到曼谷、吉隆坡、香港、大阪等距離重慶4小時航空半徑的亞洲城市,形成以重慶為圓心的“4小時航空經濟圈”,運輸成本將大幅降低。

與此同時,“渝新歐”正在通過“鐵公聯運”向南延伸。目前,重慶到東盟的公路物流大通道的東線通道已經打通,貨物從重慶出發,經廣西憑祥口岸抵達越南河內,全程僅需40小時,運輸時間比海運縮短20多天,成本僅為空運的五分之一。

未來,重慶還將打造兩條“下南洋”的快捷通道:中線通道(重慶-雲南磨憨-新加坡)和西線通道(重慶-雲南瑞麗-緬甸仰光)。預計到2020年,重慶東盟公路班車貨值有望達到每年200億元的規模。

“長高、變長”的中歐班列不再只是一條條開放的線段,而已形成一張開放的網路,不只發揮貨物運輸通道的功能,而且將承擔更多的“未來使命”:吸納全球資金、資源、技術、人才等産業要素,發揮全球産業銜接功能。

誠如一位專家所言:“以前內陸地區在國際産業分工中處於末端,只能等,等‘發達國家——中國沿海地區——內地’的梯度轉移;而有了中歐班列,意味著內地可以搶,利用價格只有空運五分之一、時間只有海運三分之一的優勢,匯聚全球資源,打造全球産業高地。”

重慶就是最好的例證。重慶電子資訊産業緣起于筆電和電腦代工生産,目前42個主要部件類別中,有41個類別均可實現本地配套;每年數千萬台筆電和電腦通過長江黃金水道和“渝新歐”運往全球各地。

從“獨苗”到“人丁興旺”、從“各自為戰”到“整齊劃一”、從開放“線段”到開放網路……如今,中歐班列就像一個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全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讓我們拭目以待,未來中歐班列還會給我們更多驚喜。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