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西方藝術語言詮釋東方藝術神韻

發佈時間: 2017-04-12 11:18:52 |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汪嘉波 | 責任編輯: 劉芳奇

關鍵詞: 牟克,東方藝術,外師造化,ARTFARM,藝術博物館

用西方藝術語言詮釋東方藝術神韻

圖為“絲路丹途”開幕式現場。左四為牟克,右三講話者為俄聯邦藝術科學院院長採列捷利。汪嘉波攝/光明圖片

【文化時空】

中國畫家吳冠中曾説:“藝術到高峰時是相通的,不分東方與西方,好比爬山,東面和西面風光不同,在山頂相遇了。”相遇即相通,這一次的相遇就發生在俄羅斯最高藝術殿堂——莫斯科採列捷利藝術博物館燈火輝煌的展廳。

從4月7日到5月7日,中國畫家牟克在莫斯科採列捷利藝術博物館向俄羅斯的藝術愛好者展出他在俄研修四年間創作的40余幅現代繪畫作品。這場名為“絲路丹途”的牟克個人作品展既溫韻雅致,又氣勢磅薄,引起了俄羅斯藝術界的高度關注。俄羅斯聯邦藝術科學院院長祖拉布·採列捷利、蘇裏科夫美術學院院長阿納托利·柳巴溫、俄羅斯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尼古拉·博羅夫斯科伊等眾多俄藝術界重量級人物紛紛到場祝賀,我駐俄使館公使銜文化參贊張中華、教育處公使銜參贊趙國成、科技處公使銜參贊鄭世民也出席了“絲路丹途”的開幕式。

中俄美術交流的友好使者

“用西方藝術語言來詮釋東方藝術神韻,這是一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需要用心去感受俄羅斯文學和藝術的博大胸懷,同時更應深刻領悟東方藝術溫厚寬廣的意境。”牟克説。他將此次在“絲路丹途”畫展上展出的作品分成了兩個系列:一是氣流與物象之間的對話,二是對話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每一幅作品都試圖展示東西方繪畫藝術在碰撞與交融中帶來的獨特視覺感受。

牟克不僅是中國年青一代畫家的代表,更是中俄美術交流的友好使者。2013年,他作為國家公派的高級研究訪問學者,進入莫斯科國立蘇裏科夫美術學院薩拉霍夫工作室從事藝術創作。2015年,他又由國家公派赴莫斯科國立蘇裏科夫美術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從2014年12月榮獲俄羅斯藝術科學院烏特金獎章,到2015年4月被授予俄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稱號,再到2016年6月因系列油畫作品《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參加“全俄青年畫家美術展覽”而榮獲俄羅斯美術家協會銀質勳章,牟克在俄學習期間的每一點進步和成長,不僅體現了他個人在藝術素養上的提升與突破,同時也是中俄兩國文化交流不斷深化的證明。牟克説:“藝術是對美的追求和探索,中國唐代大畫家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所以,我追求畫面的美感,追求畫面的意境,追求畫面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我將繼續努力,不負眾望,也為促進中俄世代友好做出貢獻。”

屬於自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包括俄藝術科學院院長祖拉布·採列捷利、蘇裏科夫美術學院院長阿納托利·柳巴溫在內的眾多俄羅斯著名畫家十分欣賞牟克的創作,認為這位生長在中國北方的畫家氣質獨特,其作品散發出一種“熟悉的陌生”和“輕柔的厚重”。按牟克的俄羅斯導師薩拉霍夫的説法,這位年輕的中國畫家的作品裏有繪畫技法,更有哲學思索,充滿了俄羅斯元素和中國氣度。牟克近年來之所以在倫敦世界青年藝術節、釜山亞洲藝術節等國際藝術展上獲獎,正是由於他在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融會貫通方面做出了獨特的嘗試。2012年,他接到美國內布拉斯加州ARTFARM國際藝術訪問中心邀請,赴美國進行訪問、創作、展覽,2014年又加入國際藝術基金會……在各種國際交流和展示中,他的藝術成就得到了多國專家同行的高度認可。

中國功夫門派繁多,簡言之,有“南拳北腿”之分。在牟克的繪畫作品中,能夠看出他兼具北方人作品中所常見的堅實、厚重之特質,以及南方人作品中灑脫、靈動的特點。這種自然流露的南人氣質或許是他與生俱來的本性,又加上他在南方學習的經歷共同造就的。南北風格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並置,相互對話,創造出他豐富的繪畫手法,“有拳法、有腿法”,二者相得益彰、遊刃有餘。

看得出來,牟克繪畫的過程並不輕鬆。他的每一件作品,都瀰漫著一股思辨的衝動,但卻從未離開中國繪畫的傳統特徵。牟克雖説是用西洋油彩創作,但那種幽雅的國畫韻味仍然隱藏在其作品的每個角落。牟克説:“我的導師薩拉霍夫先生與俄羅斯著名藝術家肖斯坦科維奇是好朋友,他畫了很多肖斯坦科維奇的畫像。今年先生89歲,我與先生第一次見面是在2013年,先生很喜歡我的畫。初來俄羅斯時,我只會幾句簡單的俄語,先生在看了我的畫後,看了我幾分鐘,然後告訴我,最好的藝術在東方。之後,他便拿起筆畫了一幅關於中國古建築的畫。此後,每星期先生都會來工作室看我的畫。先生很喜歡我的畫,並希望我能把東西方藝術結合起來,畫出具有東方意境美的作品。他不希望我像俄羅斯畫家那樣畫畫,他告訴我,屬於自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本報莫斯科4月10日電 本報駐莫斯科記者 汪嘉波)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