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是關乎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多次提及。《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以下簡稱《願景與行動》)提出,沿線各國合作重點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
筆者認為,“五通”與綠色息息相關。環境政策對話及環境標準對接是政策溝通的組成部分,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貿易和綠色金融分別是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的亮點,而生態環保合作是促進民心相通的有力措施。可以説,綠色“一帶一路”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一帶一路”主要涵蓋防範“一帶一路”建設負面環境影響、開展生態環保合作項目、共同提高沿線國家環境治理能力等內容。
綠色“一帶一路”建設體現了中國政府的承諾。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全球視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中國政府在《願景與行動》中提出,要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要促進企業按屬地化原則經營管理,積極幫助當地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改善民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嚴格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強調,推進“一帶一路”綠色化建設。
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呼應了國際社會的關切。201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呼籲各國積極參與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一帶一路”倡議及項目實施提供安全保障環境。聯合國希望“一帶一路”建設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結合起來。中國環境保護部也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訂了建設綠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
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契合了沿線國家的需求。隨著沿線國家陸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環境社會考量也逐漸成為相關國家的關切。例如2016年12月,巴基斯坦氣候變化部召開“中巴經濟走廊環境主流化”研討會,與會代表提出需重視清潔煤電、項目環評等議題,有代表提出中巴經濟走廊應建成“生態走廊”。
1、綠色“一帶一路”推動沿線國家可持續發展
綠色“一帶一路”是推動沿線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興動力,能給所在國帶來生態環境效益,有助於提高當地的環境治理能力和水準。
首先,綠色“一帶一路”是推動沿線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興動力。
交通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軸心,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能改善沿線國家的交通狀況,帶動當地可持續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條件。
能源項目能有效解決走廊國家電力短缺問題。孟加拉、緬甸、巴基斯坦、印度、柬埔寨等國家都面臨嚴重的缺電問題,中亞國家也有季節性缺電問題,居民生活和工業生産難以得到保證。
自然資源開發項目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當地政府和居民收入。中蒙俄經濟走廊的礦業和林業資源豐富,中亞和西亞國家的油氣資源豐富,中南半島國家也有較為豐富的礦産和森林資源,自然資源開發潛力較大。在一些經濟規模較小的國家,單個礦業項目甚至能影響國家經濟格局。
其次,綠色“一帶一路”是發揮環境社會效益的積極舉措。
“一帶一路”建設能給所在國帶來生態環境效益。水電、火電和新能源等電力項目能為所在國提供能源,減少當地對煤炭、燃油、木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減緩對當地生態系統的破壞,降低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例如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的大型火電項目,將替代當地現有的一批小型、低效、排污嚴重的小火電,環境效益顯著。鐵路公路等新建或升級改造項目,能較大幅度提高運輸速度和效率,降低單位運輸距離的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減輕噪聲污染、揚塵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問題。
“一帶一路”建設有助於提高當地的環境治理能力和水準。中國重點行業環保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輸出,推動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環境管理和人員能力水準的提升。中國在海外建設的工業園區,通過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不僅服務於園區,還能服務周邊市政和居民,提高當地的環境基礎設施水準。
第三,綠色“一帶一路”是中企踐行環境社會保障的有效舉措。
通過踐行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理念,中企在海外項目環境社會管理中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例如,三峽集團在投資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卡洛特水電站項目中,主動遵循國際金融公司的國際通行環境社會標準,妥善解決徵地移民、下泄流量、魚類保護、流域整體環境影響評價等問題,保障了項目的順利實施。中國路橋工程公司在肯亞蒙內鐵路的建設中,通過保育沿線自然保護地和野生生物、設計多處野生動物遷徙通道、發佈項目社會責任報告等方式,建設了一條“生態環境和諧之路”,受到了廣泛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