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陜西版《白鹿原》的意外驚喜[組圖]

發佈時間: 2016-05-30 15:19:21  |  來源: 中國新聞週刊  |  作者: 周鳳婷  |  責任編輯: 董寧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話劇《白鹿原》

  2016年3月,陜西省人民藝術劇院帶著話劇《白鹿原》在北京、天津連演8場。

厚重的祠堂、瓦房,陰暗的窯洞,冷峻的燈光和轉場,關中平原上白、鹿兩家在歷史裹挾中的興衰史,在3個小時裏被冷靜、克制地講述。

見多了主旋律戲劇的模式化,京津的話劇觀眾對這一部來自地方劇團的高品質作品頗感意外。每場演出結束,持久的掌聲在謝幕四五次之後才漸漸平息。

有劇評人稱這齣戲是“久違的戲劇良心”,因為創作者在舞臺上放下了討好,不為形式而形式,自始至終踩在“命運”二字上。

陜西人來演繹陜西的經典

觀眾對《白鹿原》的認可和褒獎,讓陜西人藝院長李宣“感到幸福,甚至有點驕傲”。李宣説,“《白鹿原》是陜西的經典,作為陜西院團,我們有這個責任做。最重要的是去做。”

作為這齣戲的製作人,從2014年準備立項到首演,兩年時間裏,李宣推動著整個進程往前走。

其實陜西人藝還是比人藝晚了10年。2006年,北京人藝就曾經排演過《白鹿原》。當時,編劇孟冰接受林兆華的邀請創作了劇本。

2006年《白鹿原》在首都劇場首演,導演林兆華和濮存昕、宋丹丹、郭達的明星陣容,戲中穿插高亢、野性的華陰老腔,實景搭建的黃土高坡,真實的牛羊來來去去,形式上的新穎成了大家的興奮點。“這是大導一貫的風格。他不喜歡很刻意的,太像戲。他追求那種很生活化的、自然的(表達)。”孟冰分析説。

北京人藝版的《白鹿原》,此後又在2013年和2014年重演,也曾回到西安演出,成為改編範例。

孟冰也是這次陜西版的編劇。

“很多人看完陜西人藝版本的《白鹿原》,向我表示祝賀,他們説我,你這個本子寫得比北京人藝的版本好。”現在,孟冰經常把這個情節當做段子告訴別人。

在北京人藝版《白鹿原》中,所有演員也都被要求使用陜西方言,這是林兆華的想法,但孟冰並不同意,他還和林兆華發生過爭執。“他們的方言用得不地道,我堅決不同意用方言,但他們堅持用。而且還沒有字幕。人藝除了引進的外國戲,中國的劇從來沒用過(字幕)。”這是原則問題。

因為沒有字幕,“那個戲就看了個印象。臺詞、人物關係、情節發展、性格心理,一切都無從談起。”孟冰認為大部分觀眾基本沒看明白戲寫的是什麼。故事、情節都被淹沒在了荒原上。

這是北京人藝版《白鹿原》留給孟冰的遺憾。當李宣找到孟冰談重排《白鹿原》,孟冰很快就同意了。在找孟冰之前,李宣手裏已有八個劇作家改編的劇本,包括電影劇本,並請來陜西人藝的藝術委員會和省內專家討論,“北京人藝排過的孟冰老師的劇本得票最高。”李宣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孟冰和導演胡宗琪合作過七八部戲,彼此熟悉、信任。把原劇本交給胡宗琪之後,孟冰根據導演的整體構想,對文本做過兩處大的調整:從總體篇幅上進行了精減,減掉了一個次要人物徐秀才;強化村民的功能,讓村民擔任類似古希臘悲劇中“歌隊”的功能,在“敘述” 時代背景和主體事件中不斷轉變身份。“村民不能是一盤散沙、生活化的呈現,讓他們講述、間離、參與評説,這很重要的。”胡宗琪説。

改完劇本之後,孟冰就不再參與劇本排演,一直到他坐在西安的劇場,看到這個版本時,他“很興奮”。

1   2   3   下一頁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