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布魯克納到拉赫瑪尼諾夫費城交響獻浪漫中晚期巨作 國家大劇院供圖
從布魯克納到拉赫瑪尼諾夫費城交響獻浪漫中晚期巨作
在5月24日、26日的演出中,費城交響樂團將帶來兩場浪漫主義中後期的恢弘巨作,每部作品都各具特色,將帶給觀眾一場過癮的聽覺衝擊。24日的演出曲目包含三首歐洲作曲家的“大部頭”。其中,西貝柳斯的《芬蘭頌》作于1899年,被譽為芬蘭的“第二國歌”,曾對芬蘭民族解放運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1899年夏,處於沙俄統治下的芬蘭人民不滿于統治者的壓迫和獨裁政治,掀起了一場捍衛自由、維護憲法權利的運動,人們為了聲援被迫相繼停刊的報紙,發起了新聞記者募集資金的義演活動,在義演的一次晚會上,就演出了這部西貝柳斯以芬蘭神話和歷史主題而作的交響音詩《芬蘭頌》。 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創作于1891年,彼時18歲的年輕作曲家將這部作品獻給了他的堂兄及老師亞歷山大•西洛蒂。相比流行度極高的“拉二”和“拉三”,第一鋼琴協奏曲被演奏的機會則少了許多,雖然這是作曲家踏足鋼協領域的第一篇習作,但已全面展露了其抒情風格,旋律美妙動聽,演奏也極具難度。鋼琴家郎朗去年9月與加拿大國家交響樂團在渥太華成功完成了“拉一”的首演,此番與費城交響樂團首度合作這部作品,自然也受到中國觀眾的熱切期待。而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則是俄羅斯作曲家裏姆斯基-柯薩科夫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著名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裏姆斯基曾經在沙皇海軍中擔任軍官,因此漂泊四海,在中年時已有豐富的遊歷,這部交響組曲的靈感即是來自於他對於東方的神秘印象,音樂由阿拉伯東方畫面和形象交替組成,有的是風俗趣聞,有的是大自然景色或愛情場面,有時充滿熾熱激情,有時則細膩溫柔恰似一首抒情詩,可謂一部五彩斑斕的交響風情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