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位於北京某陵園內的樹葬園區(3月31日攝)。 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1日清晨,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城郊,春霧瀰漫在仙鶴山生態陵園。家住平寨鎮的姜萍和姐姐一起來到父親墓前,輕輕將一束鮮花放在地上,低下頭,閉上雙眼,雙手合十。靜默中,姜萍和姐姐用心向父親訴説著思念。
姜萍父親的墓葬很特別:一塊不足0.3平米的石板,上面雕刻著逝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石板下安放著骨灰。這樣的墓碑共有十四塊,緊緊相連組成一長方形花壇,花壇中除了花草,還種植著紅葉石楠和茶花,靜謐肅穆。
“花壇葬是一種生態安葬方式,將逝者骨灰集中安葬在可降解的花壇內,3個月內骨灰將與泥土、鮮花融為一體,讓逝者安詳地回歸大地。”仙鶴山生態陵園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魯千元説。在這個生態陵園內,有57戶選擇了草坪葬,59戶選擇景觀壁葬,15戶選擇了花壇葬。
花葬、樹葬、草坪葬等新的生態墓葬形式正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接受。
在廣西柳州近日舉行的集中公益花葬儀式上,111名逝者的家屬近400人在西山公墓十余平米的花葬區埋葬下親人的骨灰。
在遼寧瀋陽,骨灰入土植樹紀念林內,有的松樹已經鬱鬱成林,有的才被剛剛種植。已經有36萬逝者長眠樹下,鏟子和水桶成為祭奠者在清明或平時掃祭必帶的工具。
北京市南四環思親園裏有一片冬青林,每棵冬青樹下安放著一塊小小的銘牌,上面刻寫著逝者的名字。一位前來祭拜的女士説,她的父親就安葬在其中一棵冬青樹下,生前最愛養花植草的老人,一定會喜歡這片綠色。
“貴州鼓勵花葬、樹葬等生態安葬方式。”六枝特區文明辦專職副主任程慧説。清明節期間,在六盤水梅花山公墓、六枝仙鶴山生態陵園選擇生態安葬的家庭,可以享受全程免費。
民政部等九部門近日聯合發佈了《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到“十三五”末,在鞏固和提高全國年均火化率的基礎上,較大幅度提高節地生態安葬比例,建成一批具有示範效應的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初步形成覆蓋城鄉的節地生態安葬公共服務網路。
為吸引民眾選擇生態安葬,《意見》要求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獎補制度,把不佔或少佔地的生態葬納入獎補範圍。同時,鼓勵探索建立環保殯葬用品補貼制度。北京、天津、山東等地已經出臺了地方配套政策鼓勵引導殯葬改革。
“孝還是不孝,看的不是葬禮有多排場,墓碑多高多大,而是看尊敬、深愛老人的一顆心。”姜萍的話代表著越來越多選擇生態墓葬的人們的心聲。